《中醫詞典》解釋「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惡色

惡色,也被稱為夭色,是指一種嚴重的病色,即疾病反映在面部的色澤。它表現為面色晦暗、枯槁,表示胃氣枯竭、臟氣敗壞,病情多屬兇險。

根據《素問.五臟生成篇》的描述,有以下幾種惡色:

  • 青如草茲:指面色發青,如同草木枯萎一般。多見於肺病患者。
  • 黃如枳實:指面色發黃,如同枳實一般。多見於肝病患者。
  • 黑如炲:指面色發黑,如同炲一般。多見於脾病患者。
  • 赤如衃血:指面色發紅,如同衃血一般。多見於心病患者。
  • 白如枯骨:指面色發白,如同枯骨一般。多見於腎病患者。

以上這些惡色都屬於嚴重的病色,通常出現在重病患者身上。除了面色晦暗枯槁之外,還可能出現皮膚乾燥、毛髮脫落、面色發青、發黃、發黑、發紅、發白等症狀。同時,患者還可能伴有心悸、氣短、胸悶、腹脹、便祕、尿閉等其他病徵。

惡色是一種危險的信號,提醒患者病情嚴重,預後不良。因此,發現患者出現惡色時應立即就醫,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