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呃逆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呃逆痧

病證名,屬痧證之一,指因痧毒內蘊、氣機逆亂而引發呃逆之症。《痧脹玉衡》載:「痧脹為呃,有痰火血鬱之分,有食阻氣阻之異,有病重喘呃之兇。」此症多因痧氣壅滯,上衝膈間,擾動胃氣,致使胃失和降,氣逆作呃。其病機複雜,須辨明病因病性,方可對證施治。

病因病機

  1. 痰火內擾:痧毒夾痰熱上逆,阻塞氣機,症見呃聲洪亮、胸悶煩躁、舌紅苔黃膩。
  2. 血鬱氣滯:痧毒瘀阻經絡,氣血不暢,症見呃逆頻作、脅痛舌暗。
  3. 食積阻滯:痧脹兼夾食滯,胃氣不降,症見呃逆酸腐、脘腹脹滿。
  4. 氣機逆亂:痧毒暴發,氣逆衝膈,症見呃逆突作、呼吸急促,甚則危篤。

辨證論治

  • 痰火痧呃:宜清熱化痰、降逆止呃,選用清涼至寶飲加竹茹、梔子。
  • 血鬱痧呃:宜活血化瘀、理氣止呃,方用桃仁紅花湯合蘇木散。
  • 食阻痧呃:宜消食導滯、降氣化痧,可予細辛大黃丸加山楂、神麴。
  • 氣逆重症:若見喘促呃逆、面青肢冷,為痧毒攻心之危候,急以芳香開竅、調氣活血,可用痧藥(如紫金錠)配合針刺急救。

相關方劑

  • 細辛大黃丸:通腑瀉熱,適用於痧毒內結、腑氣不通之呃逆。
  • 蘇木散:行血破瘀,主治血鬱痧脹氣逆。
  • 桃仁紅花湯:活血通絡,針對瘀阻膈間之呃逆。
  • 清涼至寶飲:清熱解毒,化痧降逆,多用於痰火痧呃。

附:痧證概要
痧者,乃天地癘氣或穢濁之邪,乘虛襲人,閉塞經絡,壅滯氣血。其證變幻多端,或見脹悶、絞痛,或發昏聵、吐瀉,而呃逆痧特其一端。治法總以開泄痧毒、調暢氣機為要,外可刮痧放絡,內需辨證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