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呃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呃逆

病證名,指胃氣上逆,衝擊喉間,發出「呃呃」之聲的症狀。此證首見於《萬病回春·卷三》,又稱「噦」(《內經》)、「欬逆」(金元時期)、「吃逆」、「吃忒」,俗稱「打咯忒」。其聲短促,與噯氣之聲沉長不同,屬胃氣上逆之表現。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呃逆多因胃失和降、氣逆上衝所致,與肺、肝、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其病機可分為實證與虛證:

  • 實證:多因寒邪、熱邪、痰飲、氣滯、瘀血等阻滯氣機,使胃氣上逆。
  • 虛證:多因脾胃虛弱、胃陰不足或腎氣虧虛,導致胃失濡養,氣逆不降。

辨證分型

  1. 寒呃:因寒邪客胃或脾胃陽虛,症見呃聲沉緩、遇寒加重、得熱則減,伴脘腹冷痛、舌淡苔白。
  2. 熱呃:因胃熱上衝,症見呃聲洪亮、口臭煩渴、便秘尿赤、舌紅苔黃。
  3. 氣呃:因情志不暢、肝氣犯胃,症見呃逆連連、胸脅脹滿、噯氣頻作、舌苔薄白。
  4. 痰呃:因痰濕中阻,症見呃聲黏滯、胸悶嘔惡、苔膩脈滑。
  5. 瘀呃:因瘀血內阻,症見呃逆日久、痛有定處、舌暗或有瘀斑。
  6. 虛呃:因脾胃虛弱或胃陰不足,症見呃聲低弱、氣短乏力、舌淡脈細。

相關病證

呃逆可見於多種疾病,如胃痙攣、膈肌痙攣、神經性呃逆等,亦可能出現於某些危重病證,如久病、重病後胃氣衰敗,呃逆不止者,多屬預後不良之兆。

古籍記載

  • 《素問·宣明五氣》:「胃為氣逆,為噦。」
  • 《景岳全書》:「凡雜證之呃,雖由氣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熱者,有因食滯而逆者,有因氣滯而逆者。」

呃逆之治,當辨寒熱虛實,或溫中散寒,或清泄胃熱,或理氣化痰,或益氣養陰,總以調和胃氣、降逆止呃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