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額上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額上黑

額上黑為中醫證名,指患者頭額部位呈現晦暗無澤之黑色病色。此症多與肝腎虛損兼有內熱密切相關,屬中醫診察「五色診」中黑色主病的典型表現,常見於「女勞疸」「黑疸」等病證範疇。

中醫理論基礎

  1. 病機與臟腑關係

    • 肝腎虛熱:依《金匱要略》所述,額上黑多因房勞過度或久病耗傷,導致肝腎陰精虧虛,虛熱內生。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不足則虛火浮越,上熏額部,呈現晦黑之色。
    • 瘀血內阻:若病情遷延,虛熱灼傷津血,可形成瘀血,與濕濁相結,進一步演變為「黑疸」,此時額色黑而晦暗,兼見腹脹、小便黑等症,屬危重之候。
  2. 與黃疸病的關聯

    • 女勞疸:此症特徵為額上黑、手足心熱、傍晚發作(薄暮即發),伴膀胱拘急、小便自利,與一般濕熱黃疸不同,乃腎虛兼瘀熱所致。張仲景強調「黃家日晡發熱反惡寒」時,若見額黑、足下熱,即為女勞疸轉黑疸之兆,提示病情深重。

臨床表現與鑑別

  • 典型症狀:額部膚色晦暗如煤炱,常伴微汗出、午後潮熱、腰膝痠軟等肝腎陰虛之象;若發展至黑疸,則見腹脹如鼓、大便時溏、小便色黑等瘀血水停之證。
  • 與其他黑症區別
    • 腎本色外露:腎主黑,正常面色應黑而潤澤,病態之額上黑則枯槁無光。
    • 寒證黑色:寒盛之黑多見於口唇、指甲,伴畏寒肢冷,與虛熱所致額黑有別。

經典文獻溯源

《金匱要略》將額上黑列為女勞疸與黑疸的關鍵辨證指標,如:「因作黑疸,腹脹如水狀,小便必黑」等描述,揭示其與腎虛、瘀熱、水濕互結的病機層次。後世醫家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進一步闡發,指出此症「由腎氣虛衰,熱結膀胱」所致,強調補腎與清熱並治之法。

相關病證延伸

  • 女勞疸:以腎虛為本,症見額黑、手足熱、小便自利,治宜滋腎清熱,方選六味地黃丸加減。
  • 黑疸:為女勞疸惡化之候,屬肝腎虧極、瘀血水濕互結,方用硝石礬石散合化瘀之品。

額上黑作為肝腎內傷的外在徵象,需結合四診詳辨虛實,尤其關注其色澤變化與伴隨症狀,以判斷病勢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