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額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額顱,又稱「前額骨部」,位於頭部正面,髮際線之下、眉稜骨之上的區域,屬足陽明胃經循行所過之處。此部位在中醫解剖與經絡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亦與臟腑氣血及病理變化密切相關。
經絡循行與中醫理論
- 足陽明胃經之聯繫
根據《靈樞·經脈》,足陽明胃經「上耳前,過客主人(指上關穴),循髮際,至額顱」,表明額顱為胃經氣血上輸之要道。胃經多氣多血,若氣血充盈,則額部皮膚潤澤;若胃經鬱熱或氣血失調,可出現額頭痤瘡、潮紅或疼痛等症。 - 與督脈及陽蹻脈的關聯
額顱中央為督脈所過,旁側則與陽蹻脈相交會。督脈總攝諸陽,陽蹻主司目開闔與肢體運動,故額顱不適可能反映陽經氣機異常,如陽亢頭痛或目疾。
診斷意義
中醫望診常觀察額顱色澤與形態以辨病機:
- 色青:多屬肝鬱氣滯或寒凝經脈。
- 色赤:提示陽明經熱盛或心火上炎。
- 凹陷或皺紋密集:可能為氣血虧虛或腎精不足之象。
病理表現與證候
- 陽明頭痛:疼痛集中前額,伴牙齦腫痛、口渴,屬胃火上攻,方用白虎湯加減。
- 額汗:僅額部汗出如油,多因濕熱熏蒸或氣虛不固。
- 小兒囟門異常:雖非額顱直接所屬,但前額與囟門相鄰,囟填(突起)或囟陷(凹陷)可反映脾腎病變。
治療應用
針灸常取額顱周邊穴位以調和氣血:
- 頭維穴(足陽明胃經):位於額角髮際,主治頭痛目眩。
- 神庭穴(督脈):前髮際正中,可安神醒腦。
- 陽白穴(足少陽膽經):眉上一寸,改善額面麻痺。
額顱之生理病理表現,不僅體現局部經絡氣血狀態,亦反映整體臟腑功能,為中醫臨床辨證與治療的重要參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