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額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額疽
病名:額疽,亦稱赤疽或風氣二疽,首見於《證治準繩·外科》卷三。此症多因頭部毒邪蘊結所致,屬外科瘡瘍範疇。其病機與氣血瘀滯、熱毒壅盛相關,或因外感風熱邪毒,或因內生火熱上攻頭面而成。
臨床表現:
- 輕症:瘡形紅腫高突,根盤緊束,膿液稠黃,屬熱毒熾盛但氣血尚充,預後較佳。
- 重症:初起即見瘡頂塌陷,色紫乾焦,遲遲不化膿,此為毒邪內陷、氣血衰敗之象,病情危篤。若兼見神昏譫語、高熱不退,恐熱毒內攻,需急治防變。
辨證論治:
-
初期(未成膿):
- 風熱外襲:患處紅腫熱痛,伴惡寒發熱,宜疏風清熱解毒,方用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羌活、柴胡等)。
- 熱毒壅盛:腫痛劇烈,口乾舌燥,改用仙方活命飲(金銀花、當歸、穿山甲等)以清熱活血、消腫潰堅。
-
成膿期(膿將潰):
- 氣虛者:膿成但難透,瘡形平塌,面色萎黃,宜益氣托毒,方選托裡透膿散(人參、黃耆、白朮、皂角刺等)。
- 氣實者:膿液充盈但滯留不潰,可用透膿散(黃耆、當歸、川芎、穿山甲)助其外泄。
-
潰後期:
- 膿出後瘡口難斂,或流稀膿,屬氣血兩虛,宜托裡排膿,方如托裡排膿湯(黃耆、當歸、白芍、白芷等),輔以補益氣血之品。
外治法:
- 未潰時:外敷沖和膏(紫荊皮、獨活、赤芍等)以活血散結、消腫止痛。
- 已潰後:按外癰常規處理,以提膿祛腐、生肌收口為主,可選用九一丹、生肌玉紅膏等。
附註:
額疽與西醫「額部蜂窩組織炎」或「癤腫」有相似之處,但中醫更強調辨證分型與整體調治。古籍《外科正宗》亦提及此症若延誤,恐毒邪入絡,引發「疔瘡走黃」,故早期清熱解毒為關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