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額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額角

一、推拿穴位名
額角為中醫推拿常用穴位,位於頭部兩側,具體可分為左額角與右額角。

  1. 左額角(太陽穴)

    • 歸屬經絡:屬「經外奇穴」,鄰近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區域。
    • 功能主治:
      • 疏風清熱,緩解外感風熱所致頭痛、目赤腫痛。
      • 通絡止痛,改善偏頭痛、牙痛及眼疲勞。
      • 在小兒推拿中,常配合開天門、推坎宮等手法,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驚風等症。
    • 操作手法:多以拇指指腹輕揉或點按,力度宜柔和。
  2. 右額角(太陰穴)

    • 歸屬經絡:與左額角相對,同屬經外奇穴,與足厥陰肝經氣血相通。
    • 功能主治:
      • 調和肝氣,緩解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頭脹。
      • 寧神安志,輔助改善失眠、焦慮等情志病症。
      • 小兒推拿中,常與太陽穴配伍,平衡陰陽氣機。

二、人體部位名(頭角)
額角亦泛指頭部兩側隆起處,即「頭角」,中醫解剖稱「顳顬部」。

  • 經絡聯繫
    • 足少陽膽經循行過此,《靈樞·經脈》載:「膽足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後。」
    • 手少陽三焦經分支亦分布於此,與聽覺、側頭部感覺功能相關。
  • 生理意義
    • 頭角為「諸陽之會」的一部分,陽氣匯聚,反映人體清陽之氣是否充盈。
    • 臨床可觀察頭角處血絡、溫度變化,輔助診斷少陽經病證。

三、中醫理論延伸

  1. 與臟腑關聯
    • 額角與肝膽關係密切,肝鬱化火或膽經鬱熱時,易見額角脹痛或青筋暴露。
    • 《黃帝內經》提及「膽主決斷」,額角不適或反映決斷力失常。
  2. 診斷應用
    • 額角潮紅多屬風熱或肝陽上亢;蒼白無華則可能為血虛或陽氣不足。
    • 小兒額角青紫浮現,中醫或辨為驚風或痰熱內擾。

四、文獻考據

  • 《幼科推拿秘書》明確區分左右額角為太陽、太陰,反映中醫「左升右降」氣機理論。
  • 《醫宗金鑒》提及頭角疼痛屬「少陽頭痛」,治宜和解少陽,方如小柴胡湯加減。

此名詞結合經絡學說、診斷學及推拿療法,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