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額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額汗
證名,指頭額局部汗出較多之症,首見於《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稱「額上汗出」。此證成因複雜,中醫辨證多分虛實兩類,實證多因濕熱蘊結,虛證則常見於陽氣虛脫之危候。
病因病機
- 濕熱上蒸:
脾胃濕熱鬱滯,熱邪循陽明經上擾頭面,迫津外泄,見額汗黏膩,兼見身熱、發黃、小便不利等症。《類證治裁》指出:「胃熱上蒸,額汗發黃,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陳;甚則茵陳蒿湯利之。」此類證候與濕熱黃疸相關,治宜清利濕熱。 - 陽氣虛脫:
久病重病或陽氣暴脫時,虛陽浮越於上,額汗淋漓如油,伴四肢厥冷、氣喘脈微,屬危候。《類證治裁》直言:「額汗如雨,喘促肢冷,皆陽脫不治。」此類證候需急予回陽固脫,如參附湯、四逆湯等。 - 溫邪搏陽:
外感溫熱病邪,邪熱上攻頭面,迫津外溢,見額汗兼發熱、頭痛。《雜病源流犀燭》建議:「溫邪搏陽,亦汗出頭額,宜參用勝濕湯。」此類證候需清解熱邪,兼化濕濁。
辨證要點
- 實證:額汗黏滯,面赤身熱,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虛證:額汗清冷,面色蒼白,肢冷息微,舌淡苔白,脈沉細欲絕。
相關文獻延伸
額汗與「頭汗」證機相似,然頭汗範圍或擴及整個頭部,而額汗專注於前額。《傷寒論》中亦提及陽明病頭汗出之機轉,可互參。濕熱所致者,多從三焦氣化不利論治;陽脫者,則需峻補元陽,以救垂危。
此證臨床須結合全身症狀細辨,濕熱者清利,陽脫者固攝,溫邪者透解,方藥隨證而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