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蛾風白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蛾風白喉

蛾風白喉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屬「白喉」範疇,其病因多由乳蛾(即扁桃體腫脹)餘毒未清,復感時行疫癘之邪,邪毒鬱結咽喉所致。此症首載於《喉癥指南》,臨床特徵為咽喉腫痛,表面覆蓋灰白色偽膜,伴隨發熱、煩渴等症,嚴重者可致呼吸窒礙,屬中醫「疫喉」重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乃內外合邪而成:

  1. 內因:患者素有肺胃積熱,或乳蛾治療未盡,餘熱潛伏,陰津耗傷,咽喉失養。
  2. 外因:感染時疫癘氣(如白喉桿菌之類風熱疫毒),邪毒乘虛侵襲肺系,上攻咽喉。疫毒與內熱相搏,灼津成痰,痰火鬱結,化生偽膜,纏繞喉間,遂成此證。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咽喉紅腫疼痛,表面見灰白或黃白色偽膜,不易剝離,強撕則出血。
  • 全身症狀:初起惡寒發熱,頭痛身楚,繼而高熱煩躁,口渴引飲,舌質紅絳,苔薄黃或燥,脈數。若疫毒內陷,可現神昏譫語、氣促痰鳴等危候。

治療原則

以「疏解疫毒、養陰清熱」為主,兼顧化痰散結。

  • 主方:選用《重樓玉鑰》之養陰清肺湯(生地、麥冬、玄參、丹皮、白芍、貝母、薄荷、甘草)加減。
    • 若熱毒熾盛,加黃連、連翹、金銀花以清熱解毒;
    • 痰壅氣促,加瓜蔞、竹瀝以化痰通絡;
    • 陰虛甚者,酌加沙參、石斛滋養肺胃之陰。
  • 外治:可配合吹喉散(如冰硼散)局部清熱消腫,或針刺少商、合谷等穴泄熱。

鑒別診斷

需與風熱乳蛾陰虛喉痹等區別:

  • 風熱乳蛾:偽膜限於扁桃體,無疫毒傳染性,治以疏風清熱為主;
  • 陰虛喉痹:咽喉乾痛無偽膜,多見於虛火上炎,宜滋陰降火。

蛾風白喉屬急重喉症,古籍強調「疫毒易傷陰耗氣」,故治療需及時,防其傳變。相關論述可參見《喉科心法》、《疫痧草》等,進一步探究白喉與溫病學說之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