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鵝掌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鵝掌風
鵝掌風為中醫病名,特指發生於手掌部位之皮膚疾患,其臨床特徵以皮膚乾燥、皸裂、脫屑為主,嚴重者可伴隨疼痛及指甲病變。此病名首見於明代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書中記載:「初起紅斑白點,久則皮膚枯厚破裂不已」,精確描述其病程演變。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鵝掌風之成因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
- 血熱風燥:手陽明胃經火熱內蘊,耗傷陰血,致使皮膚失於濡養,復感風邪,風熱相搏,凝結於肌膚。
- 寒凝血瘀:外受寒涼之氣,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凝滯,肌膚失於溫煦,日久則枯槁皸裂。
- 濕毒浸淫:濕熱之邪外襲,或接觸染毒,濕毒蘊結於皮膚,導致水泡、瘙癢、脫屑等症。
- 氣血不足:久病體虛,氣血虧損,不能榮養肌膚,致使皮膚乾燥裂損。
臨床表現
鵝掌風之病程纏綿,初期多見手掌及指縫處出現細小水泡,伴隨劇烈搔癢,搔抓後水泡破潰,滲出液體,繼而疊起白皮,反覆脫屑。隨病情進展,手掌皮膚逐漸增厚、粗糙,甚則皸裂出血,疼痛難忍,冬季尤甚。若病情遷延不癒,可累及指甲,使之變厚、色澤灰暗、質地脆弱。
辨證分型
根據中醫理論,鵝掌風可分為以下證型:
- 血熱風燥型:皮膚紅斑、脫屑明顯,搔癢劇烈,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 寒凝血瘀型:手掌皮膚乾裂、疼痛,遇寒加重,舌淡紫或有瘀斑,脈沉澀。
- 濕毒蘊結型:水泡密集,滲液較多,糜爛潮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 氣血兩虛型:皮膚乾燥皸裂,面色無華,乏力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療方法
外治法
- 浸泡法:
- 土槿皮湯:取土槿皮適量煎湯,溫洗患處,具有殺蟲止癢之效。
- 二礬湯:明礬、皂礬煎水熏洗,可收斂燥濕,適用於滲出較多者。
- 外敷藥膏:
- 瘋油膏:潤燥殺蟲,適用於皮膚乾裂者。
- 紅油膏:活血化瘀,適用於皸裂疼痛者。
內治法
- 血熱風燥:宜清熱涼血、祛風潤燥,方用 祛風地黃丸 加減。
- 寒凝血瘀:宜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方用 當歸四逆湯 加減。
- 濕毒蘊結:宜清熱利濕、解毒止癢,方用 萆薢滲濕湯 加減。
- 氣血兩虛:宜益氣養血、潤膚生肌,方用 八珍湯 加減。
現代醫學對應
鵝掌風相當於現代醫學之 手癬(真菌感染所致),亦涵蓋 手部皸裂性濕疹 及 掌蹠角化症 等疾病。中醫治療注重辨證論治,針對不同證型施以相應療法,以達標本兼治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