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鵝口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鵝口疙

病名
鵝口疙,又稱「鵝口」、「雪口」,係指口腔黏膜遍佈白斑,狀如雪片,甚則蔓延至咽喉,導致腫脹不適,影響哺乳或飲食之病證。此病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屬中醫「口瘡」、「口糜」範疇,多發於嬰幼兒,然成人亦可罹患。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鵝口疙之成因主要與「心脾積熱」相關。《外科正宗》卷四指出:「皆心、脾二經胎熱上攻」所致。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 胎熱上攻:嬰兒先天稟受母體胎熱,或孕母過食辛熱厚味,熱毒內蘊,循經上炎口腔。
  2. 心脾積熱: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若心火亢盛或脾胃濕熱蘊結,熱邪熏灼口腔黏膜,則發為白糜。
  3. 虛火上炎:久病或體虛者,陰液虧耗,虛火內生,上灼口舌,亦可形成此證,然白斑多較稀疏,周圍淡紅。

臨床表現

  • 口腔黏膜、舌面、頰內或上顎處出現白色斑塊,狀如凝乳,拭之不易脫落,強行剝離可見充血創面。
  • 嚴重者白糜蔓延至咽喉,致咽間腫起,吞咽困難,嬰兒可見拒食、啼哭不安。
  • 或伴輕微發熱、口臭、小便短赤等熱象。

治法與方藥

  1. 內治

    • 心脾積熱證:治宜清心瀉脾、解毒利濕,方用導赤散(生地、木通、竹葉、甘草梢)合瀉黃散(藿香、梔子、石膏、防風、甘草)。若熱毒熾盛,可加黃連、銀花、連翹以增強清熱之力。
    • 虛火上炎證: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佐以麥冬、玄參養陰生津。
  2. 外治

    • 漱口方:以銀花、連翹、薄荷、甘草煎湯漱口,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吹藥:外用冰硼散(冰片、硼砂、朱砂、玄明粉)或錫類散吹敷患處,以祛腐生肌。
    • 針灸:可選刺少商、合谷等穴,瀉熱解毒。

相關名詞辨析

  • 乳菌:古籍中或與鵝口疙混稱,然乳菌多指小兒口腔白屑因哺乳不潔而發,病機較單純,治法類同。

鵝口疙之辨證,需分虛實,實證重在清瀉,虛證則需滋養,外治與內服並用,以速祛病邪。此病雖多屬輕症,然失治可能反覆遷延,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