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鵝口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鵝口疳
鵝口疳,又稱鵝口瘡、雪口,出自《幼科金針》,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多見於嬰幼兒。其名源於口腔黏膜出現白色屑狀斑塊,狀如鵝口,或似雪片覆蓋,故而得名。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鵝口疳多因胎熱內蘊,或後天調護失宜,導致心脾積熱上攻於口,或虛火上炎所致。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
-
心脾積熱:
- 孕母孕期過食辛辣炙煿,熱毒遺於胎兒,或嬰兒出生後乳食不節,脾胃積熱,循經上炎,熏灼口舌。
- 臨床表現為口腔白屑堆積,周圍黏膜紅赤,患兒煩躁啼哭,拒食,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指紋紫滯。
-
虛火上炎:
- 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體弱,腎陰虧虛,虛火浮越,上熏口舌。
- 症見口腔白屑散在,周圍紅暈不顯,患兒形體消瘦,顴紅盜汗,舌紅少苔,指紋淡紅。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鵝口疳以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為主,根據證型選方用藥:
-
心脾積熱證:
- 治宜清心瀉脾,方選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合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 常用藥:藿香、梔子、石膏、防風、生地、木通、竹葉等。
-
虛火上炎證:
- 治宜滋陰降火,方選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 常用藥: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等。
外治法
中醫亦注重局部治療,以清熱解毒、斂瘡生肌為原則:
- 青黛散:青黛、黃柏、冰片研末,塗敷患處,清熱解毒。
- 吳茱萸敷貼:吳茱萸研末,醋調敷湧泉穴,引火下行。
古籍記載
《幼科金針》指出鵝口疳乃「熱乘心脾,氣衝於口」所致,強調清熱解毒為要。《醫宗金鑒·幼科心法》亦載:「鵝口者,白屑生滿口舌,如鵝之口」,並提出內服外治並用之策。
鵝口疳雖為小恙,然病機有虛實之別,臨證需細辨,方能對證施治,收效迅捷。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