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鵝口白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鵝口白瘡

鵝口白瘡,又稱鵝口瘡,首見於《本草綱目》,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其名源於口腔黏膜所生之白色糜點,狀如鵝口,故而得名。此病多發於嬰幼兒,尤以體弱或久病者為甚,然成人若正氣虛損,亦可罹患。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鵝口白瘡主要與「心脾積熱」及「虛火上炎」相關。

  1. 心脾積熱
    多因孕母孕期過食辛熱炙煿之物,熱毒內蘊,遺於胎兒;或嬰兒出生後調護失宜,乳食不節,脾胃積熱,循經上熏口舌。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熱邪蘊結心脾,上攻口腔,腐蝕黏膜,遂生白屑。
  2. 虛火上炎
    常見於久病體弱或先天不足之患兒。腎陰虧虛,水不制火,虛火浮越,上灼口舌;或病後津傷,胃陰不足,無以濡養口腔,黏膜失潤,而見白糜散布。

臨床表現

患兒口腔黏膜、舌面、頰內或上顎處可見白色屑狀糜點,形如凝乳,周圍繞以紅暈。輕者白屑散在,拭之可去;重者白膜滿布,黏著緊密,強拭則見出血,甚者可蔓延至咽喉,影響吮乳或進食。或伴煩躁啼哭、口乾欲飲、小便短赤等症。

中醫辨證分型

  1. 心脾積熱證

    • 主症:白屑厚膩,周圍焮紅,口氣臭穢,面赤唇紅。
    • 兼症:煩躁不寧,小便短黃,大便乾結。
    •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滯或脈滑數。
  2. 虛火上炎證

    • 主症:白屑稀疏,周圍淡紅,反覆發作。
    • 兼症:形瘦顴紅,口乾不渴,夜寐不安。
    • 舌脈:舌紅少苔,指紋淡紅或脈細數。

治療原則

中醫治鵝口白瘡,以「清熱瀉火」或「滋陰降火」為大法,外治輔以清潔口腔、祛腐生肌之品。

  1. 內治法

    • 心脾積熱:方選清熱瀉脾散(《醫宗金鑒》),以黃連、梔子清心火,石膏、生地清胃涼血,茯苓、燈心草導熱下行。
    • 虛火上炎: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滋腎陰為主,佐以麥冬、知母養陰清虛熱。
  2. 外治法

    • 冰硼散錫類散吹敷患處,清熱解毒、化腐生肌;
    • 或以黃連、甘草煎湯拭口,清熱燥濕。

古籍記載

《本草綱目》提及鵝口瘡,後世醫家如《幼科發揮》進一步闡述其與脾胃熱盛的關聯,強調「調脾胃、清餘熱」為防治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