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鵝管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鵝管痔

鵝管痔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痔漏範疇,其特徵為肛門處形成細長漏管,狀如鵝羽管,故名。此症初起多見局部腫痛,繼而潰破流膿,漏管內壁堅硬,反覆滲出膿水,纏綿難癒。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鵝管痔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所致。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或久坐久立、勞倦傷脾,導致濕熱蘊結肛門,腐肉成膿;或由肛癰潰後餘毒未清,氣血凝滯,形成頑固漏管。

臨床表現

  1. 局部症狀:肛周腫痛,潰後形成單一或多發性漏管,管壁硬韌,觸之如索狀。
  2. 膿液特徵:時有膿水滲出,質稠或清稀,色黃白,偶夾血絲。
  3. 全身兼症:或伴口苦黏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等濕熱之象。

治療方法

  1. 內治法

    • 濕熱蘊結證: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排膿,方用槐角丸加減(槐角、地榆、黃芩、防風等),可佐升麻升提解毒。
    • 氣血虛弱證:若久病體虛,漏管不斂,可選托裡消毒散(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等)補益氣血,托毒生肌。
  2. 外治法

    • 熏洗療法:以馬齒莧、苦參、黃柏、五倍子等煎湯熏洗,清熱燥濕、收斂瘡口。
    • 掛線療法:適用於深部漏管,以藥線或橡皮筋緩慢切開管壁,使氣血暢通,瘡口漸癒。
    • 手術療法:對複雜漏管,可手術切除腐敗組織,配合祛腐生肌藥外敷。

古籍考據
《外科十三方考》載其「先腫痛出膿,內有一硬管,時出膿水」,強調外治與內服並重。歷代醫家亦重視局部與整體調理,如《醫宗金鑒》主張「漏管當分虛實」,虛者補托,實者攻邪。

鵝管痔之治療需辨證施治,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情輕重,靈活選方用藥,以達祛腐生新、瘡斂漏癒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