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鵝鼻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鵝鼻骨
鵝鼻骨,又稱肘骨,見載於《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訣》,為中醫骨傷科常用名詞,指人體肘部之骨骼結構。此部位屬上肢重要關節,與肱骨(上臂骨)、尺骨及橈骨(前臂骨)相連接,構成肘關節,主司手臂屈伸及旋轉功能。
在中醫理論中,肘部為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循行交會之處,與肺、心、心包等臟腑氣血相通。若鵝鼻骨受外力所傷,如脫臼、骨折或挫傷,可影響經絡氣血運行,導致局部腫痛、活動受限,甚則牽連相關經脈,引發遠端不適。
《醫宗金鑑》詳述其正骨手法,強調需依骨節結構復位,並配合活血化瘀、舒筋通絡之治法,如內服桃紅四物湯、外敷七厘散等,以促進骨癒筋續。此外,針灸常取曲池、手三里等穴,以調暢氣血,輔助恢復肘部功能。
鵝鼻骨之損傷,亦需辨明寒熱虛實。若因風寒濕邪侵襲,可致肘關節痠痛重著,屬痹證範疇,治宜溫經散寒,如烏頭湯加減;若因長期勞損,氣血虧虛,則見肘部無力,宜補益肝腎,方用獨活寄生湯化裁。
此骨之名,或源於其形似鵝喙,凸出於肘後,故以象形稱之。歷代醫家對其解剖與治法多有發揮,體現中醫骨傷科「形氣並重」之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