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皮膚膿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皮膚膿皰是指皮膚表面出現充滿膿液、凸起的小皰。膿皰可以呈黃色或乳白色,有些是從水泡變化而來,有些則一開始就是膿皰。膿皰可以單個散在,也可以遍佈全身。膿皰的深度不同,有些膿皰壁厚,有些膿皰壁薄,破潰後,膿液會溢出並乾涸,形成膿痂。

在《諸病源候論》中,膿皰被稱為「皰瘡」,描述了它發生在皮膚上,形成白膿;直到明代,《外科正宗》中才有了「膿皰」的明確記載。《外科啟玄》則提到了「春膿皰」和「秋膿皰」,暗示膿皰有發病季節的特性。之後的醫學書籍只簡單地提到了疾病的症狀,缺乏具體的系統描述。

常見的膿皰證候有以下幾種:

  1. 毒熱浸淫膿皰:膿皰呈豆狀,膿液黃色,皰壁薄,周圍紅暈,破潰後溢出黏稠的膿液,容易乾涸形成厚厚的黃色膿痂。嚴重時可能伴有全身的壯熱,頭痛、咽喉乾燥,口渴喜冷飲,大便祕結,小便短黃等症狀。舌紅,舌苔黃燥,脈滑數。

  2. 濕毒凝結膿皰:初起為水皰,很快變成膿皰,也有可能水皰和膿皰同時出現並集中在一起。膿皰的皰壁薄,呈乳白色,破潰後變成糜爛,脂水和膿液混合在一起,形成薄膿痂。可能伴有輕微的體溫升高,口乾不欲飲,舌紅,舌苔薄黃或根部稍膩,脈數或滑數。

  3. 濕熱蘊結膿皰:膿皰表面淺,小如粟粒,成批出現,反復出現,膿液淺黃,乾涸後變成漿痂。如果皰壁較厚就不容易破潰,患者可能感到脹痛。這種情況常見於體型肥胖、汗出過多的人,他們通常有皮膚發燒的感覺。舌紅,舌苔黃或膩,脈濕。

  4. 營血鬱熱膿皰:膿皰表面淺,大小如同米粒,出現在紅斑上,膿液中夾有血液,顏色略呈粉紅,乾涸後容易形成膿血痂。一般沒有明顯的全身症狀。舌紅或黯紅,舌苔少,脈弦澀。

鑒別分析: 毒熱浸淫膿皰和濕毒凝結膿皰:雖然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外邪侵入,但病因和病機有所不同。前者是因為毒熱邪氣浸淫肌膚所引起的,膿皰伴隨著毒熱的症狀(如壯熱、頭痛、口渴、便祕、小便短黃,舌紅、舌苔黃燥,脈滑數);後者是因為濕毒凝結而引起的,浸淫肌膚,且伴有濕濕的症狀(如口渴喜冷飲,舌苔膩,脈濡)。這兩種情況的發展過程也不同,毒熱浸淫膿皰一開始就是膿皰,濕熱凝結膿皰則經常從水皰開始,然後變成膿皰,或者水皰和膿皰同時出現且集中在一起。此外,膿皰的特點也不同:毒熱浸淫膿皰多為綠豆或黃豆大小,皰壁薄且呈黃色,周圍紅暈明顯,皰液流溢到其他部位時容易引起新的膿皰;濕毒凝結膿皰多為粟粒大小,皰壁薄,常在潮濕的皮膚上發生,皰破後常常形成廣泛的糜爛,滲出不停,很難乾涸。治療原則都是以解毒為主,但毒熱浸淫膿皰應該選擇清熱解毒的方法,常用五神湯和黃連解毒湯,外用麻油調敷患處以消除濕氣和解毒。

濕熱蘊結膿皰和營血鬱熱膿皰:這兩種情況都是由內部原因引起的。濕熱蘊結膿皰多由於肺經有熱,脾經有濕,兩者之間產生反感,引起肌肉淤塞。營血鬱熱膿皰通常發生在陽熱偏盛的人身上,由於喜歡吃辛辣刺激和生冷魚肉等食物,導致血液熱氣外洩,經絡失調,血氣和營養聚積於肌肉組織中形成膿皰。在辨證上需要詳細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