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水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水疱是皮膚科常見症狀之一。由於皮膚病病種不同,水疱的表現形式亦有區別。中醫根據水疱的部位、色澤及疱內液體的性質進行辨證,並認為其病因與濕有密切關係。
水疱指發生在皮膚表面的水疱而言。其小如針尖,大如棋子,可單發散在,亦可集簇出現;疱壁可薄可厚呈隆起狀,內容清亮或混濁液體。
風濕鬱膚水疱:水疱小如針尖,狀如粟米,清亮隆起,散在發生或擁簇成片,出汗多的部位較多,或可伴有風團,多數有搔癢,一般無全身症狀。舌質正常,苔少,脈浮帶數。
寒濕凝滯水疱:水疱色白,周邊紅紫,多發生在暗紅色或青紫色腫塊上,破後滲液清稀,亦可形成糜爛、潰瘍,經久不癒合,常見於手足、面頰、耳廓等處,局部皮膚發涼,遇熱後可有灼熱、癢痛難忍等感覺。舌質淡,苔白,脈沉遲。
濕熱蘊結水疱:水疱大小不一,疱色紅潤,光亮飽滿,周邊有紅暈,破後脂水流溢,形成潮紅糜爛面,或乾燥結痂。水疱往往發生在紅斑上,或在紅斑中心亦可在紅斑邊緣起水疱嚴重可有發熱、周身不適等症狀。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或滑數。
水濕外發水疱:水疱大如棋子,或如雞蛋,甚至更大。疱液初起澄清,以後則混濁或成血性內容液。疱壁薄而鬆弛易破,破後瘡面淺淡。兼有面色白,肢體困倦,納呆,便溏等症。舌質淡,舌體胖,苔厚膩,脈濡緩。
蟲毒浸淫水疱:水疱小如芥子,大如黃豆,邊界清楚,略隆起,疱液初起清徹,日久則混濁。散在發生,逐漸擴展成群,常因奇癢而搔抓,抓後水疱可融合,甚或紅腫焮疼。
【鑒別分析】
風濕鬱膚水疱與寒濕凝滯水疱:二者發病與季節有明顯關係,前者以春夏秋季多見,此時天氣溫暖,腠理疏鬆,風濕易浸淫肌膚,鬱而不發引起水疱後者常發於冬季,嚴冬時節,寒邪侵膚,經絡氣血運行受阻,水濕與寒邪搏結,凝滯於肌膚而生水疱。臨床特點為:風濕鬱膚水疱發無定處,疱色微紅,破後滲液較少,好發於出汗多的部位;寒濕凝滯水疱多發生在手足、面頰、耳廓等處,水疱色白,破後易糜爛、潰瘍,不易癒合。風濕鬱膚水疱可見皮膚潮紅,或兼有風團,伴有不同程度的搔癢;寒濕凝結水疱的皮膚初起呈蒼白色,旋即紅紫,或有青紫腫塊,遇熱後麻、癢、脹、痛明顯。在治療上,風濕鬱膚水疱,宜祛風除濕,佐以清熱,方選祛風勝濕湯加減;寒濕凝滯水疱,當溫化寒濕,佐以通絡活血,方投當歸四逆湯或桂枝加當歸湯化裁。
濕熱蘊結水疱與水濕外發水疱:在病因病機方面,濕熱蘊結水疱,常因脾濕心火偏盛,或受水濕浸漬,相互搏結,蘊於肌膚而發病。起病急,表現有熱象;水濕外發水疱,由於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津液不能輸布,聚生水濕,日漸外發肌膚而致。故起病緩,表現有濕象,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