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輪上赤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輪上赤豆,中醫名詞,又稱風輪赤豆。是指白睛或黑睛的表層有顆粒突起,推之可移,其上或周圍有赤脈環繞或赤脈成束,色紅如赤豆而得名。常發于素體虛弱之小兒。《證治準繩.七竅門》稱"輪上一顆如赤豆證"。近代醫書則稱為"風輪赤豆"。另"火疳"證,亦生于白睛,但在裡層,推之不能移動。可以鑒別。如《證治準繩.七竅門》說:"若白輪有紅顆而脹急澀痛者有變,而急痛連內,而根深接內者,火疳也。"

【常見證候】

肺經燥熱輪上赤豆:白睛表層有灰紅色顆粒隆起,推之可移,四周有赤脈環繞,小顆粒可自行消退或潰破。伴有輕度畏光或眵淚。舌紅少津、脈數。

肺肝鬱熱輪上赤豆:白黑睛交界處,有淡紅色粟粒突起,赤脈圍繞,畏光流淚,灼澀疼痛。舌紅苔微黃,脈弦而數。

肝經實火輪上赤豆:黑睛邊際顆粒隆起,潰破後漸向黑睛中央匐行,並有赤脈成束追隨,狀如彗星,或纏繞如赤豆,高度羞明,患兒常以手遮目,或欲躲藏暗處,閉塞戶牖,疼痛流淚較重。舌紅,脈弦數。

陰虛火炎輪上赤豆:白睛或黑睛顆粒隆起,疼痛怕光輕微,病延日久不癒,或反覆發作,赤脈隱現,口乾咽燥,舌紅苔少,脈細數。

氣虛肝熱輪上赤豆:白睛或黑睛上顆粒隆起,時發時癒,羞明怕熱,食少神疲,煩躁不寧。舌淡紅,脈濡數。

脾虛挾痰輪上赤豆:白睛或黑睛上顆粒,反覆發作,面色白,頸部痰核纍纍,舌潤苔白,脈濡滑。

【鑒別分析】

肺經燥熱輪上赤豆與肺肝鬱熱輪上赤豆:前者多由肺經燥熱熏灼,白睛屬肺,熱燥于上,故白睛外層出現灰紅色顆粒,狀如赤豆,推之可隨白膜移動,壓之不痛,周圍赤脈環砲,輕度眵淚,治宜清肺泄熱,涼血散瘀,方用桑白皮湯,加丹皮、赤芍、生地;後者多由肺肝得病,鬱熱上騰。黑睛屬肝,故黑白睛交界處顆粒隆起如赤豆狀。赤脈從白睛側包繞,紅赤偏重于氣輪一邊,治宜清肝瀉肺,方用桑白皮湯加草決明、夏枯草、青葙子等。

肝經火炎輪上赤豆與陰虛火炎輪上赤豆:均由"火"邪炎蒸,故黑睛邊際顆粒隆起,潰破後向中央侵延,伴有束狀赤脈隨行,是其共同點。如《證治準繩.七竅門》說:"氣輪有赤脈灌注,直落風輪,風輪上有顆積起,色紅,初如赤小豆,次後積大"。但兩者虛實各異。肝經實火者,疼痛難忍,高度羞明,熱淚如湯,舌紅,脈實而數。治宜清泄肝膽,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桃仁、紅花、澤蘭、丹皮;陰虛火炎者,病延日久,或反覆發作,赤脈隱現,羞明流淚不甚,疼痛輕微,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湯,或養陰清肺湯,去薄荷,加茺蔚子、蟬衣、穀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