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疳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疳翳是中醫上的疾病名稱,主要指疳毒上攻眼睛,最初症狀是夜盲,然後會出現黑睛生翳白膜成片、凝脂蟹睛,嚴重的話黑睛會出現泛起現象,或是眼珠變得枯陷。這種病多發生在小孩身上,也有稱為「疳眼症」、「五疳攻眼」、「疳傷內障」。

常見的證候有:

  1. 脾虛濕困疳翳:最初是夜盲,眼睛乾澀不舒服,眼皮經常眨動,腹部脹滿,體重減輕,毛髮無光澤,大便溏瀉。舌苔白膩,脈濕細。
  2. 傷食積滯疳翳:夜間視力模糊,眼睛澀癢,眨眼時感到眼睛刺痛,體重減輕,腹部膨大,食慾不振,大便多且臭。舌苔厚膩,脈滑。
  3. 蟲積疳翳:天黑後視物不清,眼皮上下不停眨動,白眼發紅,眼睛澀癢刺痛,黑眼失去光澤並長出白膜。病人喜伏臥著,入睡後咬牙錯齒,午後有潮熱感,大便常見蛔蟲。舌苔薄白,脈弦細。
  4. 脾虛氣陷疳翳:夜間視物模糊,揉鼻子搔頭皮。白眼粗糙起皺,嚴重時呈現同心圓狀的白斑,黑眼枯燥暗淡,出現白膜、凝脂、蟹睛等變化。體重減輕,腹部膨大,面色蒼白,毛髮稀疏,大便溏瀉,嚴重者可能出現脫肛。舌淡苔白,脈弱。
  5. 脾腎陽虛疳翳:入夜後視物不清,眼睛澀癢刺痛。白眼變灰白色且無光澤,黑眼出現白膜而腐爛。伴有久瀉不止,四肢無暖意,疲倦消瘦,腹部膨大,青筋明顯,手腳水腫。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遲且虛弱。

鑒別分析: 脾虛濕困疳翳和脾虛氣陷疳翳:兩者都是脾氣虛弱的證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飲食不節制,脾胃受損,水穀精微無法運送到眼睛。共同症狀包括大便溏瀉,腹部脹滿,毛髮無光澤。不同之處是脾虛濕困的患者在天黑後不敢活動,經常安靜坐著早睡,兩眼發紅澀痛乾澀且無光澤,並經常眨眼。而脾虛氣陷的患者,兩眼呈現精疲力竭且乾涸的形狀,白眼呈粗糙的皮膚狀,且與黑眼呈現同心圓的白斑,黑眼長出白膜並呈枯燥暗淡狀,久則腐爛潰爛。脾虛濕困治療宜健脾化濕,方可使用蒼朮,或與米一起熬成粥服用,或使用石斛散。脾虛氣陷治療宜益氣健脾,方可選用參苓白朮散,或茯苓瀉濕湯。

傷食積滯疳翳和蟲積疳翳:都屬實證。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過度食用油膩難消化的食物,胃腸積滯,氣血不能正常供應眼睛,也是疳翳的常見原因。兩者相比,食物傷害會造成積滯,積滯會引發蟲積,蟲蝕會損害氣血交流,眼睛失去養分,從而導致視力異常。所以蟲積疳翳通常是由傷食積滯引起的。兩種病症都會出現白天看東西很清楚,但夜間看不清楚,眼睛乾澀等症狀。不同之處是蟲積疳翳明顯有蟲積的症狀,如喜歡面對著著地躺著睡覺,睡覺時咬牙錯齒,午後有潮熱感,大便經常有蛔蟲等。可以很容易辨別與傷食積滯疳翳的不同。傷食積滯疳翳治療宜健脾消食,清熱去疳,方可使用四味肥兒丸,嚴重的話可以使用消疳退雲飲。蟲積疳翳治療宜殺蟲去疳,方可使用消疳散,如聖丸;如果脾虛嚴重,可以配合扶脾益氣,使用肥兒丸。

脾腎陽虛疳翳:通常發生在其他疾病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