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睛魚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白睛魚胞,是指眼珠白睛隆起、不赤不紫,或呈白色,形若魚腹之胞而得名。
本症首見于《證治準繩》稱“狀如魚胞證”,張氏醫通寫為“狀如魚脬”,目經大成稱為“氣脹”。另有白睛“形好蝦座”症,亦為白睛脹起,但其色帶赤,乃“因瘀滯已甚,血脹無所從出,遂致壅起氣輪,狀如蝦座,甚則吐出睥外者,病尤急,非比魚胞氣分之可緩者。”(《證治準繩·七竅門》)應予區別。
【常見證候】
肺經風熱魚胞:白睛半邊或全部隆起,一般呈白色,有輕度磨癢磣澀感,可伴惡風咳嗽,舌苔白膩,脈濡數。
肺火上炎魚胞:白睛腫脹壅起,色紅,伴有赤脈爬行,甚則遮羞黑睛,突出珠外,眼瞼難開,癢澀刺痛,眵淚較多。伴有口乾咽燥,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數。
陰虛內熱魚胞:白睛部分或全部隆起,但努脹不甚,色呈淡紅,有輕度灼熱感,眵少不結。心煩少寐,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數。
氣虛下陷魚胞:白睛壅起,不紅木紫,如魚腹中之白胞,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耐久視,久視則痠疼。面色白,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舌淡,脈細弱。
【鑒別分析】
肺經風熱魚胞與肺火上炎魚胞:病均在肺,肺主白睛,故症見白睛隆起。但一為風熱客肺,風甚于熱,其性輕揚,故白睛隆起,色白而不努脹,伴惡風咳嗽;一為肝火內蘊,火熱上炎,故白睛紅赤、努脹、壅腫、澀痛,伴有絲脈爬行,眵淚較多,口乾咽燥,大便秘結。前者治宜疏風泄肺,方用桑菊飲;後者治宜清肺瀉火,方用瀉肺湯,或玄參飲,外用洗眼青皮湯。
陰虛內熱魚胞與氣虛下陷魚胞:均屬虛證。但一為肝腎陰虧,水不制火,虛火上乘于肺,故白睛隆起不甚,其色淡紅,有輕度灼熱感。伴口舌生瘡,心煩少寐,病在陰分。一為脾氣虛陷,土不生金,清陽失展,故白睛壅起而不努脹,色不紅赤,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伴面色白,神疲乏力,病在氣分。前者治宜滋陰清熱,方用六味地黃湯,合四物湯,加連翹、赤芍等。後者治宜益氣升陽,佐以活血,方用四君子湯,合助陽活血湯。
白睛魚胞之症,病本在肺,外現于白睛,有虛實之分。實者乃係風熱犯肺與肺火上炎。虛者則為肝腎陰虧,肺受火爍,與脾虛氣陷,土不生金。臨床宜審察虛實,辨證論治。
【文獻別錄】
《張氏醫通》:"狀如魚脬證:氣輪努脹,不紫不赤,狀如魚脬,乃氣分之證,金火相搏所致,不用開導,惟以清涼自消,瀉肺湯。若微紅及赤脈者,略略于上睥開之。若頭痛淚熱,及內燥而赤脈多者,防有變證,宜早導之,庶無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