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瞼腫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胞瞼腫脹是指上胞下瞼腫脹不適。在古代醫學文獻中,有不同的名稱來描述這個症狀,例如《靈樞.水脹》稱之為"目窠上微腫",《素問.評熱病論》稱之為"目下腫",《金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稱之為"目窠上微擁",《諸病源候論》稱之為"目風腫候",《銀海精微》稱之為"胞腫如桃",《證治準繩》則分別稱之為"腫脹如杯"和"脾虛如毬"。在後世醫家中,多從"腫脹如杯"和"脾虛如毬"這兩者的說法出發,並將"腫脹如杯"稱為"蚌合","脾虛如毬"稱為"懸球",因為這兩者都以胞瞼腫脹為主要症狀,且都屬於肉輪病變。

下面列出了兩種常見的胞瞼腫脹的證候及其鑒別分析:

  1. 肺脾積熱胞瞼腫脹:主要症狀為目先赤痛,熱淚時出,怕光羞明。隨後出現胞瞼腫脹,呈紅腫如桃,疼痛拒按,痛可輻射至頭額,有時伴隨惡寒發熱。舌紅,脈數。這種情況多由熱邪入侵體內,或飲食失節,導致肺脾積熱,壅熱上攻,燥火客邪,血分熱盛,造成胞瞼腫脹。治療上宜清火散風解毒,選用散熱消毒的方劑。

  2. 脾虛濕滯胞瞼腫脹:主要症狀為上胞浮腫,呈虛腫如球狀,按壓時稍有緩解,但不久又會復發,眼睛並沒有紅腫和疼痛,有時可能伴有眼癢的症狀。脈搏弱,舌底胖,苔薄白。這種情況多由於脾胃氣虛,消化功能不佳,導致水濕停滯在胞瞼部位引起腫脹。治療上宜補中益氣,健脾滲濕,可選用神效黃耆湯或助陽活血湯。

根據古代醫學文獻的記載,《普濟方.眼目門》提到,肝氣有熱,衝發瞼眥,可引起瞼肉暴腫,若遇到風寒侵襲,則會凝結不散,形成衝腫,狀如梅李核,稱之為風毒。另外,《審視瑤函,脾病》中也提到,胞瞼腫脹可能是由於脾氣虛,導致水濕停滯在胞瞼部位,而形成腫脹。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脹脹並不是血分腫脹,因此不能將其誤認為腫脹如杯的血分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