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聲音嘶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聲音嘶啞,中醫稱為“瘖”,是指發音時聲音嘶啞或不出的病證。在《內經》中有“瘖”、“暴瘖”、“無音”等名,後世醫家又有稱為“音瘖”、“失音”、“聲不出”、“不能言”、“聲啞”、“喉中聲嘶”、“暴啞”者。另有“子瘖”、“產後瘖”、“痘瘖”、“麻疹瘖”不屬本症討論範圍。
常見證候
風寒聲音嘶啞:突然嘶啞,喉癢咳嗽,伴有發熱、惡寒、聲帶腫脹、充血,舌苔薄白,脈浮緊。
風熱聲音嘶啞:聲啞咽痛,有灼熱感,伴有發熱,惡風,咳嗽痰黃,聲帶充血水腫,舌苔薄黃,脈浮數。
熱邪犯肺聲音嘶啞:聲啞咽痛,有堵塞感,粘膜紅腫,聲帶充血,痰粘胸悶,便乾溲赤,舌質紅,苔粘黃,脈滑數。
肺腎陰虛聲音嘶啞:聲啞日久,咽喉乾痛,喉癢痰粘,聲帶微紅,粘膜乾燥,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血瘀痰聚聲音嘶啞:聲啞日久,或逐漸加重,或咽乾而痛,聲帶肥厚,或有小結,或有瘜肉,或喉間腫物,舌色紫暗,苔薄,脈弦細。
鑒別分析
風寒聲音嘶啞與風熱聲音嘶啞:風寒聲音嘶啞係風寒外襲,肺氣失宣,寒邪凝滯於喉,其鑒別點是,聲啞喉癢,伴見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等表寒證,治宜疏風散寒宣肺開音、方選三拗湯。而風熱聲音嘶啞,則係風熱外襲,或寒邪化熱,肺失清肅,熱灼咽喉,以致聲啞,並見風熱表症,治宜疏風清熱,宣肺開音,方選桑菊飲加減,熱重者,可用清咽寧肺湯。二者雖同屬表症,但前者為風寒,以聲啞、喉癢、咳嗽、脈浮緊為主;後者為風熱,以聲啞、咽痛、黃痰、脈浮數為主。
熱邪犯肺聲音嘶啞:因燥熱之邪上犯肺金,灼津成痰,痰熱交阻,症見聲啞,咽乾,口燥,氣促咳嗽為主,治宜清燥救肺,方選清燥救肺湯。
肺腎陰虛聲音嘶啞:素體陰虛,勞傷肺腎,津液不足,虛火上炎,以致咽喉不利,聲啞咽乾。治宜滋補肺腎,清熱開音,方選百合固金湯或六味地黃丸。如氣陰兩虛,治宜益氣養陰,可用四君子湯合百合固金湯治之。
血瘀痰聚聲音嘶啞:因氣滯血瘀,或痰濁凝聚,阻塞喉間脈絡,以致聲帶肥厚或生小結,血瘀為主者,治宜活血化瘀,方選通竅活血湯,痰濁凝聚為主者,可見聲帶瘜肉,治宜除痰化瘀,消腫散結,方選二子二石湯加山慈菇、土貝母、橘核、荔枝核。
聲音嘶啞是喉病中的常見症狀,有寒熱虛實之別,《景岳全書》曰:"聲音出於臟氣,凡臟實則聲宏,臟虛則聲怯。"因此,聲啞的辨證治療,不外虛實兩端。又"音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症在標,因竅閉而瘖也,虛者其症在本、因內奪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