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失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失嗅,又稱鼻聾,是指鼻竅嗅覺減退或喪失的一種病症。《諸病源侯論》中說:“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齆也。”《外科大成》中稱之為“鼻聾”。本症與鼻塞及鼻涕條目有密切關係,可互相參閱。

常見證候

肺經風熱失嗅:嗅覺減退,鼻塞涕黃,伴有發熱、咳嗽、痰多,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膽腑鬱熱失嗅:嗅覺減退,鼻塞,涕黃濁而有臭味,一般鼻通氣後,嗅覺也遂漸恢復,同時伴有發熱、頭痛、口苦、咽乾、痰多、全身乏力,舌紅苔黃,脈弦數。

脾經濕熱失嗅:嗅覺減退或消失,涕多黃稠而有臭味,鼻塞兼有頭重頭痛,咳嗽痰黃,脘腹脹悶,胃納不佳,大便粘滯不爽,溲黃,舌苔黃膩,脈滑數。

肺脾兩虛失嗅:嗅覺差,鼻涕粘白,鼻塞,時輕時重,頭昏而脹,氣短懶言,全身倦怠,食少腹脹,舌苔薄白,脈緩。

血瘀阻肺失嗅:嗅覺減退或消失,鼻塞,或有鼻涕。伴有頭昏而悶,頭痛較劇,咳嗽。舌苔薄、質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氣血兩虧失嗅:嗅覺喪失,不聞香臭,鼻竅通氣尚可,或微覺不利,少涕,全身可伴有頭暈,心慌氣短,全身乏力,舌質淡苔薄",脈細弱。

鑒別分析

肺經風熱失嗅、膽腑鬱熱失嗅與脾經濕熱失嗅:三者皆屬實熱證,前者屬表證,後兩者為裡熱證。肺經風熱證,因外感風熱,或風寒鬱久化熱,熱壅鼻竅所致。膽腑鬱熱證,為邪熱入裡,客於膽經,鬱而化火上犯鼻竅而成。脾經濕熱證,因濕熱困於脾土,致運化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鼻竅不利。三者失嗅的共同特點是:皆有鼻塞、流涕、嗅覺減退等症,其嗅覺失靈的程度多隨鼻塞、流涕的變化而改變。不同點是:風熱者,起病急,病程短,多伴有發熱、咳嗽等外感風熱之象,嗅覺減退往往因鼻竅不利而引起。膽腑鬱熱,脾經濕熱,多因涕多、痰盛、呼吸不利而致嗅覺減退。風熱者治宜祛風清熱,方用蒼耳子散合桑菊飲加減;膽腑鬱熱治宜清膽瀉熱,方用龍膽瀉肝湯;脾經濕熱,可用黃芩滑石湯。

肺脾兩虛失嗅:肺主氣,脾主運化水榖精微,脾為肺母,脾虛則不能散精於肺,致脾肺兩虛,津微不能上榮鼻竅,故嗅覺減退,甚則失嗅。偏於肺氣虛者,治宜溫補肺氣,而散風寒,方用溫肺止流丹,如無涕鼻乾者,應養陰潤燥,方用清燥救肺湯。偏於脾虛者,治宜補中益氣,培土生金,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

血瘀阻肺失嗅:多因邪毒滯留鼻竅,遷延日久,或鼻受外傷致氣滯血瘀,竅絡阻塞,氣血無以上榮,故不知香臭,治宜調和氣血,行滯化瘀,方選當歸芍藥散。

氣血兩虧失嗅:素體氣血兩虧,鼻竅失於濡養,經脈不充,故嗅覺喪失,不聞香臭,治宜補氣養血,方用八珍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