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白疕是一種頑固性皮膚損害,表現為皮膚上起白色厚屑且伴有搔癢的症狀。根據《諸病源候論》、《醫宗金鑒》和《外科證治全書》的描述,乾癬、疕風等名稱與白疕是同義詞。

下面是常見的證候:

  1. 血熱白疕:皮疹發展迅速,多呈紅色斑丘疹,表面鱗屑呈多層性,搔之易剝離,底層附著較緊,剝離後有點狀出血,伴有明顯的搔癢和心煩、口渴、便乾溲黃等症狀,舌質呈紅色並有白苔或黃苔,脈搏弦滑或弦數。

  2. 血燥白疕:皮疹發展較慢,多為淡紅色斑塊,有明顯浸潤,表面鱗屑不多,附著較緊,新發皮疹較少,舌質淡或有白苔,脈搏沉緩或細緩。

  3. 血瘀白疕:皮損較厚,堅硬,抓之如朽木,皮疹多呈暗紅色斑塊,有的皮疹互相融合呈地圖狀,表面鱗屑呈大片,附著亦緊,病程較長,大片融合之皮疹常有裂口或疼痛。舌質呈暗紫色或有瘀點、瘀斑,舌苔少,脈搏澀或細緩。

  4. 濕熱白疕:皮疹多呈深紅色斑塊,大小不等,表面鱗屑呈油膩狀或結成厚痂,鱗屑下有輕度滲出或表面濕潤,有時可起膿皰,甚至融合成片。多發於四肢、手足掌蹠,軀幹及縐折部位。舌苔呈白膩或黃膩狀,脈搏沉緩或沉弦。

  5. 毒熱蘊結白疕:皮疹發展迅速常互相融合,泛發全身。皮膚變為彌漫性潮紅,大量細小糠狀脫屑,或成大片落葉性脫屑,自覺灼熱癢痛,可伴有身熱惡寒,便乾溲黃,舌質呈絳紅色,舌苔呈黃色或黃膩,脈搏弦滑或弦數。

  6. 寒濕痹阻白疕:皮損可為大片暗紅色斑,亦可為點滴狀損害表面鱗屑不多,或結成較厚的痂性鱗屑,常合併有關節疼痛,特別是指趾小關節多被侵犯,病情在寒冷季節加重,有時可造成關節畸形,脈搏多沉緩或細緩,舌質淡,舌苔少。

根據上述證候的特點,可以對白疕進行鑒別分析:

  • 血熱白疕與毒熱白疕:兩者皆因體內蘊有熱邪引起的症狀,皮膚表現出紅斑丘疹且有銀白色鱗屑,但血熱白疕多因心肝二經蘊熱,而皮損特點是發病迅速、基底紅較明顯、鱗屑多且容易剝離。治療上以清營涼血活血為主,可使用涼血活血湯加減。毒熱白疕則多因體內濕熱蘊藏,或兼感受外界毒邪而導致熱毒熾烈,皮損特點為皮膚潮紅發燒,表面有大量脫屑。治療上以清熱、涼血、解毒、除濕為主,可使用解毒清營湯加減。

  • 血燥白疕與血瘀白疕:這兩種都是屬於虛中夾瘀的症狀,但血燥白疕多由於陰血虛弱或長期患有毒熱,導致肌膚失去養分而引起。皮疹特點是顏色淡紅,成浸潤斑塊,表面鱗屑乾燥薄少。治療上以養血滋陰、潤膚為主,可使用養血潤膚飲加減。而血瘀白疕則皮膚損害較厚且堅硬,抓起來像枯朽的木頭,皮疹呈暗紅色斑塊,有的互相融合成地圖狀,表面鱗屑大片,附著緊,病程較長,大片皮疹常有裂口或疼痛。治療上以活血化瘀為主,可使用活血化瘀丸加減。

根據不同的證候特點,可以針對白疕選擇對應的治療方法,以達到緩解皮膚損害和症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