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痤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痤瘡是一種在顏面和胸背部的毛囊形成的紅色丘疹,也稱為黑頭粉刺、膿皰、結節、囊腫等。

早在《內經》中,對痤瘡的形成就有較詳細的論述,《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汗出見濕,乃生痤疿”,“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隋代的《諸病源候論》稱之為“面皰”,清代的《醫宗金鑒》稱之為“肺風粉刺”,《外科大成》稱之為“酒刺”。現在一般俗稱為“粉刺”。

肺熱痤瘡表現在顏面部出現與毛囊相符的丘疹,大小如粟米,可以擠出白色油狀物質,主要分佈在鼻周圍,也可以出現在前額,偶爾有黑頭粉刺。伴有輕度發癢,常伴有口鼻乾燥,大便乾燥,舌質微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滑。

胃熱痤瘡表現在顏面出現散在的毛囊性丘疹,大小如粟米,可以擠出白色油狀物質,有時有黑頭粉刺,主要分佈在口周圍,也可以在背部前胸出現,面部出油較多,毛孔擴張,常伴有食慾增加,口臭,口乾,舌乾喜冷飲,大便祕結等症狀。舌質紅,舌苔膩,脈沉滑有力。

血熱痤瘡表現在顏面兩頰有散在的潮紅色丘疹,大小如米粒,口鼻周圍以及兩眉間的皮膚上的丘疹較多,面部有毛細血管擴張的情況,患者感到潮熱,遇熱或情緒激動時顏面明顯潮紅,婦女在月經前後皮疹常常增多,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舌尖紅,苔薄,脈細滑數。

毒熱痤瘡表現在面部有散在的米粒大小的丘疹,丘疹頂端通常有小膿瘡,或周圍有輕度紅腫,患者會感到疼痛,膿皰此起彼落,形成反復循環,膿皰退去後皮膚表面可能會遺留凹陷性小瘢痕,像桔皮一樣。胸背通常也受到影響。大便乾燥或祕結,數日不行,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滑或數。

濕毒血瘀痤瘡表現在面部和胸背除了有像米粒大小的丘疹外,也會出現黃豆大小或者櫻桃大小的結節或囊腫,皮膚表面不平,嚴重的話會感染成膿皰,局部出現紅腫和疼痛,還可能出現頭痛、發燒等全身不適的症狀,顏麪皮膚分泌油脂較多,胸背通常也受到影響。舌質暗紅,舌苔黃或白,脈緩或沉澀。

肺熱痤瘡、胃熱痤瘡與血熱痤瘡雖然都屬於熱證,但前兩者以氣分熱為主,後者則以血分熱為主。前兩者的皮損表現基本一致,只是肺熱痤瘡多見於鼻周圍,而胃熱痤瘡多見於口周圍,而且病因、病機和伴隨症狀也有所不同。肺熱痤瘡多是由於肺經有熱,受風寒邪氣的侵襲,導致肺熱滯積在肌膚無法排解,所以會出現口鼻乾燥、細苔和浮脈等症狀。治療以清瀉肺熱為主,可以使用枇杷清肺飲內服,並且外用顛倒散水調敷。而胃熱痤瘡則是因為飲食無節制,過食炙煿和油膩的食物,導致陽明燥結,脾胃積熱,鬱積在肌膚表面。所以常常出現食慾增加、口臭、惡熱、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燥等症狀。治療以清陽明府熱為主,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內服,並且外用顛倒散水調敷。血熱痤瘡則多是因為情緒不穩、氣分阻滯,久而化熟,熱侵入血中而發生。症狀特點是顏面有散在的紅色丘疹,以口鼻周圍和兩眉間的皮膚上的丘疹較多,面部血管擴張。治療主要針對清熱涼血,可以使用清熱解毒湯內服,並且外用顛倒散水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