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皮膚褐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皮膚褐斑是指皮膚表面出現點狀或片狀的褐色斑,不凸出於皮膚表面,摸起來不會有異感。古代醫學書籍中也描述過這種症狀,如《外科正宗》稱之為"黧黑斑",《醫宗金鑒》則稱之為"黧黑皯黯",而現代常稱之為"黃褐斑"、"肝斑"、"妊娠斑" 或 "蝴蝶斑"等。

女性在懷孕期間,面部也可能出現褐斑,但多數在分娩後會自行消退,並不屬於病態。

皮膚褐斑的常見症狀有:

  1. 肝鬱氣滯所致的皮膚褐斑:皮膚呈淺褐色或深褐色點狀或片狀斑,邊緣清晰,多見於臉部、眼周和鼻周。伴有兩脇脹痛、煩躁易怒、噯氣、食慾不佳、舌苔薄黃、脈搏弦數。

  2. 濕熱內蘊所致的皮膚褐斑:褐色斑點或斑片出現在前額、臉部、脣部和鼻子附近,邊緣不清晰,顏色由邊緣向中心逐漸加深。伴有身體沉重、胸悶、口渴但不想喝水、舌苔黃膩、脈搏滑數。

  3. 陰虛火旺所致的皮膚褐斑:褐斑多見於鼻子、前額和臉頰,顏色淡褐或深褐,呈點狀或片狀,大小不一。邊緣清楚但不整齊。伴有頭暈耳鳴、心悸失眠、腰痠腿軟、舌紅少苔、脈搏細數。

針對皮膚褐斑的鑒別分析如下:

  1. 肝鬱氣滯所致的皮膚褐斑:常因情緒抑鬱、肝氣不暢而引起,火氣沖腦,影響頭面部的血液循環,形成褐斑。肝主眼睛,因此常見於眼周位置,伴有肋脅疼痛、煩躁、噯氣等肝氣鬱滯的症狀。治療應以疏解肝氣、解鬱瀉火為主,可選用丹梔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若肝火過旺,褐斑顏色較深,且伴有頭痛和口苦等症狀,則宜清肝瀉火,可使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2. 濕熱內蘊所致的皮膚褐斑:常是因為飲食不節,過食油膩、酒精和辛辣食物,損傷脾胃,導致濕熱阻塞,煙燻頭面,引發褐斑。斑點從眼周開始朝向嘴脣和鼻子逐漸加深,前額也可能出現褐斑。治療應以清熱化濕、宣通氣機為主,可選用甘露消毒丹加減。

  3. 陰虛火旺所致的皮膚褐斑:常是由於憂慮思慮過度或過度勞累引起,導致心腎陰虛,火氣上升,影響氣血循環,形成褐斑。斑點多見於鼻子、前額和臉頰,顏色較淡。伴有腰痠腿軟、頭暈耳鳴、心悸失眠、舌紅少苔、脈象細數等陰虛火旺的症狀。治療應以滋養陰液、降火為主,如果以腎陰虛為主,可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如果以心陰虛為主,可選用黃連阿膠湯加減。

皮膚褐斑的發病機理與肝、脾、心腎相關,需注意分辨各種狀況。

參考文獻:

  • 《外科正宗.女人面生黧黑斑》:"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黑斑,色枯不澤…"。
  • 《醫宗金鑒.面部》:"此證一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塵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澤,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大者似蓮子,芡賈,或長、或斜、或圓,與皮膚相平。由憂思抑鬱,血弱不華,火燥結滯而生於面上,婦女多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