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皮膚紫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紫斑是皮膚上出現點狀或片狀的紫色改變的症狀,平攤於皮膚之上,撫之不礙手者統稱為紫斑。在古典醫籍中,對此症有不同的名稱,如秦漢時期統稱為“衄”,隋唐時稱為“斑毒”,明清時稱為“紫斑”。根據病因和病機可分為陽斑和陰斑兩大類,並且根據發病部位和顏色差異,也有不同的名稱。

常見的證候有:

  1. 血熱妄行紫斑:多見於青少年,起病突然,紫斑多見於雙小腿,可微突出皮膚表面,有時有輕度搔癢,壓之不退色,可能 beg其中會有一部分文本但對稱出現。伴有身熱心煩,咽痛口渴,疲乏無力,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或細數。
  2. 濕熱下注紫斑:常見於青年女性,多見於兩小腿或股部,呈紫色或紫紅色。伴有梅核大小硬結,觸之疼痛,周圍可有輕度腫脹,硬結消退後多不留痕跡。或見關節疼痛,肢體重滯,屈伸不利,口中粘膩,大便不爽,婦人帶下粘膩腥臭。舌紅苔黃膩,脈象滑數。
  3. 脾失統攝紫斑:皮損呈紫暗平塌,病程長,反復發作。伴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食少倦怠,短氣懶言。可能兼有衄血,便血,婦人崩中漏下。舌淡白無華,脈象細弱,關脈尤甚。
  4. 脾腎陽虛紫斑:紫斑反復出現,以雙下肢為多見,紫斑如榆錢或粟粒大小,色淡而互不融合。伴肢冷惡寒,大便溏薄,五更泄瀉,面色萎黃,四末不溫,腹部隱痛,喜溫喜按,口中和,小便清長。每因寒冷或勞累後,諸症加劇。舌質淡,脈沉細。
  5. 瘀血阻滯紫斑:常見於幼年或青春期開始發病,有家族病史,進展緩慢,呈紫色,紫褐色或青紫色斑片。常無全身症狀,皮損表面平滑,可發生在胸、背腰、腹、四肢、顴、顳、前額或眼瞼。紫斑上可多毛或無毛,舌質可有瘀斑,脈澀或舌脈正常。
  6. 寒凝血滯紫斑:紫斑好發於面部,鼻部,耳廓,手足背。多見於青年女性,冬重夏輕。舌質淡,有瘀斑,脈沉細遲。

辨別分析: 血熱妄行紫斑和濕熱下注紫斑均屬於陽斑。血熱妄行紫斑主要是由於食入腥發動風之品,如魚、蝦、牛奶、雞蛋等,其體質不耐受,或可能素有血分蘊熱,血熱壅盛並感染風邪,風邪與血熱相互作用,迫使血液妄行,從而導致血管破裂形成紫斑。辨證要點是:突然出現紫斑,多在雙腿上,可能微微凸起,感覺微癢,按壓不會退色,多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