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皮膚紅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皮膚紅斑,簡稱“紅斑”。凡皮膚上出現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紅色改變,平攤於皮膚上,拱之不礙手者,均可稱之為紅斑。本症,依病因、病機可分為“陽斑”、“陰斑”兩大類。葉天士又別立“虛斑”一名。初為本症,後轉成紫斑者,可按“皮膚紫斑”處理。溫熱病發斑另立專條,不屬本症討論範圍。

【常見證候】

陰虛火旺紅斑:屬“虛斑”範疇,斑色鮮紅如妝,呈錢幣形或蝴蝶形、對稱分布於面頰、顴部或鼻兩側、耳、口、唇、頭皮、手背等處。兼有五心煩熱、咽乾口燥、頭昏耳鳴、目眩髮落、午後潮熱、腰痠腿軟、失眠盜汗、關節痠痛,大便不潤、小便色黃、舌紅少苔無津,脈象細數無力等。

脾不統血紅斑:屬“陰斑”範疇。常見有雙小腿出現針尖至榆錢大小淡紅色斑點,病呈長,反復發作。兼有面色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脹便溏、下肢浮腫、或衄血,便血,婦人崩中漏下,舌質淡,苔薄白,脈濡細弱。

血熱風燥紅斑:屬“陽斑”範疇,發病較急,多見於肘膝關節伸側、頭皮、軀幹。初起見紅色或鮮紅斑點,可逐漸擴大成片,其上疊起銀白麟屑,層層剝離,剝之出血,多有搔癢伴有心煩易怒,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風邪外束紅斑:屬“陽斑”範疇。多發於春秋季節。初起於胸背,上肢或腹部、先有一個母斑,逐漸增多,中有細碎白屑如糠,歷數日後,於頸至膝可猝發多數玫瑰紅色斑片,大小不一,對稱分布,可有搔癢。常伴心煩口渴、性惰急躁、大便偏乾、小便色黃、脈象弦數、舌紅苔薄黃。

風熱傷營紅斑:屬“陽斑”範疇。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斑色暗紅或鮮紅,好發於春秋季節,在顏面、手足背多見有蠶豆大小紅斑,中心凹陷,四周隆起呈堤狀,中心可有水疱,形似貓眼。初起身熱頭痛、口乾咽痛,大便多偏乾,小便色黃,舌紅絳苔薄黃,脈弦滑數。

濕熱瘀滯紅斑:居“陽斑”範疇。常發生於脛前,偶見於兩股及上臂。色澤鮮紅,伴有梅核大小硬結,自覺灼熱疼痛,觸之尤甚,腿足浮腫,行走不利,口中粘膩,腹脹納呆,大便不爽,小便黃赤,婦人帶下色黃腥臭,舌苔黃膩,脈滑數有力。

【鑒別分析】

脾不統血紅斑與陰虛火旺紅斑:均為虛證,故可稱為“陰斑”。但二者病因、病機不同。脾不統血紅斑,多因飲食不節,寒溫不適,勞倦思慮或病後調養不善等,使脾氣損傷,統攝無權,致血不歸經而外溢成斑。臨床可見面色無華,短氣倦怠,便溏飧泄,脹納呆等脾虛清陽不升症狀;又可見衄血、便血、婦人崩中漏下等脾不統血症狀。其斑色淡紅,舌質淡為其辨證要點,治宜補脾益氣,引血歸經,方選歸脾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