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皮膚結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皮膚結節,是指發於皮膚上,高出皮面或隔沒皮內、質地堅硬、圓形或類圓形的腫塊而言。其大小、深淺、表面顏色、破潰與否,皆因病因而異。切診比望診更易分辨本症。
在古典醫籍裡,尚無「皮膚結節」的記載。《靈樞·寒熱》中所述「瘰癧」本是一個病名。但從「小者為瘰,大者為癧,連續如貫珠」的描述來看,似屬本症的原始記載。
「結核」,在《千金要方中作為一個病名出現,在《景岳全書》中則是一個症狀。《外科大成》描寫:「結核生於皮裡膜外,如果中之核,堅而不痛。」此外,尚有稱「痰核」者。瘰癧、結核、痰核等包括病名和症狀二層含義,從後一層含義講,可屬本症範疇。為了便於討論,統一取名為「皮膚結節」。
皮膚腫瘤、瘢痕、疣等,雖與本症有類似之處。但是其病因與本症迥異,臨床表現亦有不同,故均不屬本節討論範圍。
【常見證候】
痰火凝結結節:初起一個或數個豆大結節,膚色不變,觸之堅硬,推之移動,不痛無寒熱,日漸增大,微覺疼痛,相互粘看後,推之不動,瘰瘰如珠,歷歷可數;日久皮膚深紅,質地漸軟,破潰後出稀薄膿液,久不收口。初起時自覺症狀不明顯,日久則兼見午後潮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皮膚失潤,舌紅或紅絳,苔少,脈沉細而數。
痰濕流聚結節:結節初起散在稀疏,芝麻大小,以後逐漸增大如黃豆,圓形或半圓形,密集成群或散發孤立,淺褐色,質地較硬,表面粗糙,劇烈搔癢,或兼有腹瀉便溏,納呆,舌質淡,舌體胖有齒痕,脈弦滑或沉濡。
氣血鬱滯結節:結節呈圓形或橢圓形,蠶豆或櫻桃大,初起表面色鮮紅,漸次變暗紅或紫紅色,略高出皮膚,自覺疼痛,觸之痛甚,一般不化膿,不破潰,可伴有局部腫脹,發燒,咽痛,關節疼痛,舌紅,苔少脈弦澀或沉弦。
寒濕阻絡結節:結節初起不紅不腫,以後逐漸擴大色紅,多發於四肢,呈帶狀分布,數量逐漸增多,日久破潰流出稀薄淡黃色膿液,結節之間有條索狀硬結。一般無全身症狀。兼見手足不溫,膚色不澤,舌淡,苔白膩,脈沉緊或弦滑。
疫氣浸淫結節:新生的結節色淺紅,黃色或正常膚色,陳舊的結節色深紅,或紅褐色。晚期顏面滿布大小不等的結節,凹凸不平,多伴有冷、熱、痛、癢,感覺減退或部分消失,舌紅、苔少、脈細數。
【鑒別分析】
痰火凝結結節與痰濕流聚結節:二者皆與痰有關,而病因病機卻有差異。前者因肺腎陰虛,虛火內灼成痰,痰火凝結而發。火性炎上,痰隨火勢,故結節多發於頸項,腋下等處。後者由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水濕停積,聚而生痰,痰濕流溢,聚於肌膚而發病。濕性重濁,痰濕交混,重濁下墜,故結節以下肢最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