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皮膚粟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皮膚粟疹,是指高出皮面,心實飽滿的小疹而言。猶如粟米撒於皮膚上,單發散在,或集簇成群,撫之礙手。本症是皮膚科常見症狀之一,但在古典醫籍中尚無明確記載。《素問.至真要大論》:"少陰之復,熱氣大行,病疿疹。"其"疹"似包括本症在內。《外科啟玄》曾指出:"疹者,隱也,隱而現,現而隱,有頭粒而更(礙)手。"這段描述略較《素問》具體。皮膚粟疹與一般的風疹,及兒科中的"疹子"(俗稱"痧子")、溫病中的"赤疹、白疹"不同,故後三者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常見證候】

毒熱浸淫粟疹:粟疹初起色紅,大小如針頭或如粟米,周圍焮紅,中心有一根毛髮貫穿,以後頂端紅腫出現小膿頭,伴有發熱,口渴,大便乾,小便短黃,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痰熱蘊阻粟疹:粟疹如粟粒大,圓形,質地堅實,表面光愲,色潮紅日久為紅褐色,伴有輕微灼熱感,潮熱,盜汗,腰痠背痛,少眠,舌紅少津,苔黃或膩,脈細數。

風濕鬱聚粟疹:粟疹紫紅色,扁平或多角形,表面有光澤,以後逐漸融合成片,呈苔癬狀,搔癢明顯,舌紅,苔薄黃或微膩,脈弦滑。

濕熱壅阻粟疹:粟疹色正常或淺紅,往往與水疱、紅斑難相混錯,集簇成群,搔癢,身熱,口渴或渴不欲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血熱鬱膚粟疹:粟疹色鮮缸,如針頭或粟米大小,稀疏散在或密集成片,常與紅斑、水疱同時出現,皮膚灼熱潮紅,可伴有發熱,口渴,頭痛,舌紅,苔薄少,脈滑數。

肺胃鬱熱粟疹:粟疹好發顏面,如粟米或綠豆大小,正常皮色或微紅有黑頭,用手擠壓出乳白色粉刺,皮膚油亮,身熱不適,口乾渴飲,大便乾,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鑒別分析】

毒熱浸淫粟疹:係屬溫熱毒邪,蘊集玄府而成。粟疹特點是中心有一根毛髮貫穿,色紅,有小膿頭,容易與其他粟疹鑒別。治以清熱解毒法,方選解毒清熱湯內服,外用毛瘡洗方洗之。

痰熱蘊阻粟疹與風濕鬱聚粟疹:此二證多發生於成年人。前者主要好發於顏面,由於肺腎陰虛,陰虛生內熱,熱灼津液為痰,痰熱交凝,上蘊於面,阻於肌腠所致;後者好發於四肢或軀幹,也可發生於口腔、口唇等處,乃因風濕侵襲,失於疏散,阻於肌腠,氣滯血瘀引起。二者病程緩慢,鑒別要點為:痰熱蘊阻粟疹呈圓形,粟粒大,堅硬,色潮紅,融合成堤狀,伴有陰虛內熱脈症;風濕鬱聚粟疹為扁平、多角形,紫紅色,表面有光澤,伴劇烈搔癢。在治療方面,痰熱蘊阻粟疹,法宜補肺益腎,清熱化痰,佐以軟堅,方用增液湯與芩部丹化裁;風濕鬱棸粟疹,法宜搜風清熱解毒,佐以活血,方用烏蛇驅風湯加桃仁、紅花、茜草等藥。

濕熱壅阻粟疹與血熱鬱膚粟疹:此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