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皮膚風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皮膚風疹

皮膚風疹是一種高於皮膚的斑丘疹,常以堆積成塊並連片分佈。這種疹子通常迅速出現並快速消退,不留下任何痕跡。因此,俗稱為「風疙瘩」。

這種病症最早在《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被稱為「隱疹」。而在《諸病源候論》中則將其分為「白疹與赤疹」。直到唐代的《千金要方》才首次有了「風疹」的名稱。宋代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則將隱疹區分為「白者為婆膜、赤者為血風」。若疹子呈現鮮紅色如施了丹的情況,則被稱為丹痧,屬於另外一種疾病。

常見證候

風熱皮膚風疹

  • 皮疹呈粉紅色,堆積成片,迅速泛發於全身
  • 局部可能有灼熱感,受熱加劇,冷緩解
  • 可能伴隨風熱表證,舌質紅,苔薄黃,脈數浮
  • 若受風熱同時帶有濕邪,疹子形狀類似豆瓣,周圍有紅暈,疹豆之間可能有水皰,偶爾有大皰,極度發癢,搔癢後可能有脂水滲出

風寒皮膚風疹

  • 皮疹呈粉白色或瓷白色,大小不一,或融合成塊,常在身體暴露的部位表現明顯
  • 受冷加劇,暖和後緩解
  • 可能兼有風寒表證,舌苔白,脈浮緊

血熱皮膚風疹

  • 突然出現疹子,顏色鮮紅,呈散在分佈並迅速融合成塊
  • 極度發癢,或先感受到皮膚灼熱和刺癢,抓後可能出現紅色或紫紅色條索狀的疹子
  • 舌紅,苔少,脈數

血瘀皮膚風疹

  • 皮疹呈暗紅色,多成塊狀,常見於臀部、腰圍等容易受壓的部位
  • 可能伴隨面色晦澀、口脣稍微呈紫紅色,舌上有瘀斑,脈澀

腸胃積熱皮膚風疹

  • 皮疹呈紅色並極度發癢,細小如粟粒,或成塊連片,狀如雲頭
  • 發病急銳,可能伴隨胸脘不適、腹脹便祕、小便短並呈赤色
  • 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有力

氣血兩虛皮膚風疹

  • 皮疹顏色淡,時有時無,多出現在年長時間較長的人身上
  • 覺得面色蒼白,心悸氣短,感到疲乏乏力,食慾不振
  • 舌質淡,脈沉細無力

鑒別分析

風熱皮膚風疹與風寒皮膚風疹:這兩種風疹都是外受風寒引起的疾病。風熱皮膚風疹是由風熱之邪滯留在肌膚組織引起的;而風寒皮膚風疹是由風寒之邪阻塞毛孔而發生。鑒別要點如下:

  • 風熱皮膚風疹的疹子呈紅色或粉紅色,可以迅速蔓延全身,受熱劇烈時會得到舒緩。
  • 風寒皮膚風疹的疹子呈粉白色或瓷白色,明顯出現在皮膚暴露的部位,遇熱輕微時會加劇。

對於風熱皮膚風疹,治療方法應疏風清熱,可以使用消風清熱飲劑。如果同時伴有風熱帶有濕邪的情況,疹子中有小水皰,則可使用祛風勝濕湯治療。

對於風寒皮膚風疹,治療方法應疏風散寒,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出現惡風、自汗、脈浮緩等表虛證,則應益氣固表、疏風治療,可以使用固衛禦風湯。

血熱皮膚風疹與血瘀皮膚風疹:這兩種疹子的病源和病機都不一樣。血熱皮膚風疹多是由五志化火,血熱生成風,傷及血絡所致;或內服某些藥物,藥毒侵淫,血熱壅膚而發。而血瘀皮膚風疹則多由風邪未經疏泄,悶塞於經脈,引發血瘀所致。鑒別要點如下:

  • 血熱皮膚風疹的疹子呈鮮紅色,或在抓過後出現紅色條索狀的皮疹,可能全身皆可發生。
  • 血瘀皮膚風疹的疹子呈暗紅色,多成塊狀,常見於身體受壓的部位。

對於血熱皮膚風疹的治療,應清熱涼血,消風止癢。而對於血瘀皮膚風疹,則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參考資料:

  • 皮膚風疹. (2019, 7 5). 中醫健康網. https://health.itcm.edu.hk/health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