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皮膚脫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皮膚脫屑,又稱皮屑或鱗屑,是指皮膚表面上脫落的殘片而言。其形狀不同,有如糠秕、鱗片等;顏色各異,常見者有白色、銀白、淺褐等;性質有的乾燥,有的油膩。在正常情況下,脫屑是皮膚新陳代謝的自然產物,少量脫屑屬生理現象,不能與病理性脫屑混同。脫屑可見於全身各處,本文只討論軀幹四肢的皮膚脫屑,頭皮脫屑另立專條論述。另外,痂皮的來源、成份與脫屑不盡一致,亦不屬本條討論範圍。

【常見證候】

血熱風燥脫屑:鱗屑乾燥呈白色,疊出不窮,鱗屑覆蓋在紅斑疹之上,兼有心煩,口渴,大便乾燥,小便短黃,舌質紅,苔薄黃,脈微數等。

血虛風燥脫屑:鱗屑乾燥呈白色,細小,層層脫落,鱗屑附於淺紅色斑片之上,皮膚乾燥,有時頭暈目眩,面色白,舌質淡,苔薄,脈沉細。

風熱外襲脫屑:鱗屑呈糠秕狀,附於黃色圓形或橢圓形斑疹上,多見於胸背部;亦可見白粉狀鱗屑,附於淡紅色圓形斑塊上。無明顯全身症狀,或初起感周身不適,發熱,咽乾。舌紅,苔薄黃,脈微數。

風濕浸淫脫屑:鱗屑細薄,油膩狀,附於邊界不清的斑片上,多見於胸背、腋下及鼠蹊等處,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舌質正常,苔薄,脈濡緩。

毒熱熾盛脫屑:全身皮膚潮紅,表面有大片皮屑呈葉狀脫落,手足猶如脫手套、脫襪子一樣,常伴高燒,頭痛,惡心煩躁,口乾渴飲。舌紅,苔黃燥,脈洪數。

【鑒別分析】

血熱風燥脫屑與血虛風燥脫屑:此二證常見於白疕,其病因病機均與風燥有關,但二者有血熱、血虛之別。血熱風燥脫屑係因素體陽熱偏盛,血熱外壅肌膚,熱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而發病;血虛風燥脫屑由病久不退,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潤所致。二證的共同點是脫屑均表現有燥象,如脫屑質地乾燥,疊出不窮,層層脫落。不同點是:血熱風燥脫屑除有一派熱象(如心煩,口渴飲冷,大便乾燥,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微數)外,其脫屑發展很快,不斷有新的斑疹出現,斑疹呈鮮紅色,揭去鱗屑則有點狀出血現象;血虛風燥脫屑除有陰血虧虛表現(如頭暈目眩,面色不華,咽乾口渴不欲飲,舌淡,苔少或淨,脈沉細)外,其脫屑病程較長,發展緩慢,一般無新起皮疹,斑疹色淡紅或黯紅色。治療方面血熱風燥脫屑,以涼血清熱為法,常選用土茯苓丸,或克銀一號方;血虛風燥脫屑,以養血滋陰潤燥為法,常選用養血潤膚飲,或克銀二號方。

風熱外襲脫屑與風濕浸淫脫屑:此二證均有風邪所致,但病因病機尚有區別。風熱外襲脫屑由於血熱受風,以致營衛失和,閉塞肌腠所致。臨床特點是:鱗屑細碎色自,呈糠秕狀,附於淡紅色或黃紅色斑疹(呈橢圓形長軸與皮紋一致)之上,有時兼見有表熱之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