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肌膚麻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肌膚麻木,簡稱“麻木”。是指肌膚出現限局性的片狀、條索狀知覺障礙而言。

“麻”是指肌肉之內,如蟲亂行,按之不止;“木”是指皮膚無癢痛覺,按之不知、掐之不覺。

本症在古典醫籍中名稱繁多。《黃帝內經》稱之為“不仁”;《諸病源候論》除稱為“不仁”外,亦稱“頑痹”、“頑木”、“針刺不痛”;《壽世保元》稱為“麻痹”;後世亦有稱為“頑麻”者。

本條只討論肌膚限局性片狀、條索狀麻木。至於顏面麻木、口舌麻木、四肢麻木、半身麻木等,則不屬本條討論範圍。

【常見證候】

風濕癘氣麻木:手足發麻,肌膚出現限局性麻木斑塊,亦可有紅斑或白斑,局部無痛、冷、熱感,皮膚乾燥無汗,毛髮脫落,起糠狀細薄白屑,日久可伴肌肉萎縮、筋脈擘急,呈“鷹爪形手”、眉毛脫落,鼻梁崩塌等症。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象弦數或滑數。

痰濕阻滯麻木:肌膚麻木不仁,伴有鄰近關節疼痛、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若以手擊麻木之處、可暫時輕快。脈象濡緩,舌苔白膩。

氣血虛弱麻木:肌膚胹木不仁呈陣發性,每於活動後加劇,休息後可暫時緩解。局部皮膚發涼,喜溫近暖、時有蟻走感或刺痛,多見於更年期婦女的上肢內側,伴有經血不調或崩中漏下。舌質淡白,脈細無力。

瘀血阻滯麻木:肌膚麻木不仁,好發於腰胯、股外側等處受擠壓部位皮膚,定處不移,入夜尤甚。嚴重者針之不疼,掐之不覺。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象澀滯。

【鑒別分析】

風濕癘氣麻木與痰濕阻滯麻木:二者均為濕邪阻滯於肌膚之中而發病。風濕癘氣麻木,多由體虛之人,外受癘氣(風、濕、蟲),或接近病者衣物、用具等,感受毒邪,內侵血脈而成。此由癘氣阻遏肌膚,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肌膚麻木不仁,使其痛覺、觸覺、溫覺均變遲鈍甚至喪失。肌膚失於濡養,氣血不能榮潤,腠理開泄障礙,故可出現肌膚乾燥無汗,起白色糠狀鱗屑,甚至指、趾肌肉萎縮,呈現“鷹爪形手”,日久並可出現眉毛脫落,鼻柱崩塌,聲音嘶啞等症。治宜祛風化濕,活血殺蟲。方選保安萬靈丹、神應消風散、磨風散交替服用。

濕痰阻滯麻木,多由於嗜飲茶酒五辛或油膩腥葷或恣食生冷,損傷脾陽,濕從內生;復因地居卑濕,坐臥濕地,水濕浸漬等,使內外濕邪凝聚於肌膚之中,榮衛氣血不能暢達而致。其臨床表現為肌體沉重笨拙,麻木常有定處,肌膚色澤可無改變,麻木之處以手擊之,或復摩擦,則陽氣來復,可暫有輕快之感。治宜化痰除濕,通經活絡,方選通絡二陳湯。

氣血虛弱麻木與瘀血阻滯麻木:二者均可發生於肢體或軀幹處的肌膚,呈限局性片狀或條索狀麻木。其中氣血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