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指縫濕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指縫濕爛是中醫皮膚病的一種,是指手指間的皮膚發生水疱,破潰滲出,表皮損傷而言。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臭田螺”與“田螺疱”均包括本症。如《外科正宗》云:“田螺疱多生手足,忽如火燃,隨生紫白黃泡,此脾經風濕攻注,不久漸大,脹痛不安”。其生於手指間者,即為指縫濕爛。

【常見證候】

濕熱內蘊濕爛:開始指間皮膚潮紅,發生針尖至米粒大的水疱,或水疱劇烈搔癢,搓之破潰出水,底面鮮紅濕爛,滲出液較粘稠,此起彼伏,經年不癒,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自覺心煩不適,亦可有大便乾,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濕毒浸淫濕爛:指間皮膚浸白,或起水疱,多發生在兩指根連接處,表面濕爛,劇癢,脫皮後底面呈紅色,滲出不止,滲出液呈淡黃色,較清亮,乾燥後常有脫屑,一般無全身症狀,舌質微紅,舌苔白膩,脈緩。

脾濕蘊蒸濕爛:指縫起大小不等的深在性水疱,常波及手指及手掌,水疱壁較厚,劇癢,皮膚表面常呈正常皮色,疱破後指縫可發生濕爛,膿水淋漓,滲液稀薄,常浸淫成片,乾燥後可結成小的點狀痂皮,可伴腹脹,便溏,面色黃,手足多汗,肢腫等症狀,苔白膩,脈緩。

【鑒別分析】

濕熱內蘊指縫濕爛:多由於飲食失節,或過食腥葷生濕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發於肌膚使皮膚濕爛。故其皮損特點是先皮膚潮紅,後表面起小水疱,而後濕爛滲出,底面鮮紅,常伴有明顯熱象。治以清熱除濕法,常用清熱除濕湯,或用馬齒莧煎水浸漬,外用祛濕散以甘草油調敷。

濕毒浸淫指縫濕爛:係由於濕邪內蘊,復因水中作業或久弄水漿,使濕毒蘊結肌膚而致。皮損特點為:先有皮膚浸白或起水疱,後發生脫皮濕爛,滲水不已,乾燥後常有脫屑。治以除濕解毒為主,方用除濕解毒湯,外用蒼膚洗劑浸漬,後用松花粉30克,加雄黃解毒散10克,混勻外撲。

脾濕蘊蒸指縫濕爛:多由於稟素脾虛,運化失職,脾為濕困,濕從內生,滯結肌膚,不得宣瀉,蘊蒸於皮膚而發。皮損特點為,常在指縫手指或手掌發生深在性水疱,或大疱,其癢難忍,疶壁較厚,皮包正常,疱破後濕爛面色淡紅,亦可結痂而癒。治以健脾除濕為主,常用除濕胃苓湯,其外治與濕熱內蘊濕爛相同。

【文獻別錄】

外科啟玄.水潰手丫爛瘡》:"辛苦之人,久弄水槳,不得停息,致令手丫濕爛。如車鏇匠及染匠等之類多,水浸洗數次自效。"

《外科大成.瘑瘡》:"生於手足,形如茱萸,相對癢痛,破流黃汁浸淫,時瘥時發,由風濕客於膚腠也,以殺蟲主,用濕熱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