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肛周瘡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肛周瘡毒是指肛門附近腫潰瘡瘍之疾患。本症、在古醫籍中因腫潰部位不同,記載的症名頗多,如生於肛門內外的肛門癰,稱臟毒,偷鼠類,盤肛癰;生於會陰穴的稱懸癰,生於尾膂穴高骨上的稱鸛口疽;生於尾骨略上部位的稱坐馬癰;生於腎囊兩旁,大腿根近股縫的稱跨馬癰等。這些疾病、在病因、證治方面大致相似,且潰後久不收口,均能成漏或雖歛易於復發。肛瘻證治參見肛瘻條。
【常見證候】
熱毒濕注肛周瘡毒:患部結腫局限,高突,焮紅疼痛,形如桃李,按之可覺膚熱明顯,約五至七天成膿。潰後膿出黃綠稠厚臭穢,瘡口形凸而實。全身可見寒熱交作,大便秘結,小溲短赤、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肺脾腎虛肛周瘡毒:患部結腫平塌、皮色暗紅或不紅、按之不熱、疼痛輕微、約十至二十天成膿。潰後膿出淡白稀薄不臭,瘡口凹陷而呈空殼狀。一般身不發熱,或略有虛熱、苔薄膩、脈脈弦細,或濡緩。如屬肺虛者,兼見咳嗽咯血,骨蒸盜汗;脾虛者,兼見神疲納呆,大便溏薄;腎虛者,兼見腰痛遺精,耳鳴失寐等。
【鑒別分析】
熱毒濕注肛周瘡毒與肺脾腎虛肛周瘡毒:均由濕熱下注所致,肛門為足太陽膀胱經所主,濕邪熱毒易聚於膀胱,病發於肛周,但二者有實虛之分。熱毒濕注肛周瘡毒多因醇酒厚味,濕濁不化,以致經絡阻隔、瘀血凝滯而生,或由內痔、肛裂誘發、乃實熱之證。辨證要點:患部結腫局限、高突、焮紅疼痛,按之膚熱,約五至七天成膿。潰後膿出黃綠稠厚臭穢,瘡口呈凸形而結實,全身可見寒熱交作,便秘溲赤等。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未潰可用涼血地黃湯去升麻、荊芥,合三妙丸。潰後可用外治法,膿多者用五五丹藥條引流。肺脾腎虛肛周瘡毒、多因肺脾腎虧,濕熱乘虛下注,以致經絡阻隔,瘀血凝滯而成,或因麻疹,傷寒病後併發,乃虛熱之證。辨證要點:患部結腫平塌、皮色暗紅或不紅,觸之不熱、疼痛輕微、約十至二十天成膿。潰後膿出淡白稀薄不臭、瘡口凹陷而呈空殼狀,一般身不發熱或略有虛熱。治宜滋陰利濕,兼清虛熱,可用滋陰除濕湯。若肺虛者,可加沙參、麥冬;脾虛者,加龜板、鱉甲。潰後治宜補益氣血、可用八珍湯。
【文獻別錄】
《外科大成.鸛口疽》:"生於尻尾高骨尖處,一名銳疽。《靈樞》云,發於尻,初如魚肫,久若鸛嘴,由督脈經濕痰流結所致。朝寒暮熱,夜重日輕,潰出稀膿,或流鮮血,少壯尤可,老弱難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