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肛周瘡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肛周瘡毒是指肛門附近出現腫潰瘡瘍的疾病。古代醫籍中記載了許多不同部位的病名,例如發生在肛門內外的稱為肛門癰、臟毒、偷鼠類、盤肛癰;發生在會陰穴的稱為懸癰;發生在尾膂穴高骨上的稱為鸛口疽;發生在尾骨上部位的稱為坐馬癰;發生在腎囊兩旁、大腿根近股縫的稱為跨馬癰等。這些疾病在病因和治療方面大致相似,且潰後久不收口,易於形成漏洞或復發。有關肛瘻的治療,請參閱肛瘻相關的醫學資料。

常見的症狀有:

  1. 熱毒濕注肛周瘡毒:患部結腫侷限,高突,紅熱疼痛,形狀像桃李,按壓時膚膜明顯熱。約五至七天後潰爛,潰口排出黃綠色的厚臭膿液,瘡口形凸而結實。全身症狀可能包括寒熱交替、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搏弦滑而數。

  2. 肺脾腎虛肛周瘡毒:患部結腫平塌,皮膚顏色暗紅或者不紅,按壓時不覺得熱,疼痛輕微,約十至二十天後潰爛。潰口排出淡白稀薄、不臭的膿液,瘡口凹陷且呈空殼狀。一般身體不發熱,或者有輕微虛熱,舌苔薄膩,脈搏弦細或濡緩。如果屬於肺虛者,還會伴有咳嗽咯血、骨蒸和盜汗;如果屬於脾虛者,還會伴有神疲食慾不振和大便稀薄;如果屬於腎虛者,還會伴有腰痛、遺精、耳鳴和失眠等症狀。

肛周瘡毒可分為熱毒濕注和肺脾腎虛兩種,兩者都是由濕熱下注所引起的疾病。肛門是足太陽膀胱經所主的部位,濕邪和熱毒容易滯留在膀胱,最終引起肛周瘡毒,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實虛的區別。熱毒濕注肛周瘡毒多由醇酒厚味、濕濁不化引起,導致經絡阻塞、瘀血積聚而產生,或者由內痔、肛裂引發,屬於實熱證。辨證要點是:患部結腫侷限,高突,紅熱疼痛,按壓時膚膜熱,約五至七天潰爛,潰口排出黃綠色的厚臭膿液,瘡口凸起且堅實,全身症狀可能包括寒熱交替、便祕、尿赤等。治療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未潰的情況下可使用涼血地黃湯,去掉升麻和荊芥,加入三妙丸。潰後可使用外治法,如果有大量膿液,可使用五五丹藥條進行引流。肺脾腎虛肛周瘡毒多由肺脾腎虛引起,濕熱趁虛下注,導致經絡阻塞、瘀血積聚而成,或者是由於麻疹、傷寒之後併發產生,屬於虛熱證。辨證要點是:患部結腫平塌,皮膚顏色暗紅或者不紅,觸之不熱,疼痛輕微,約十至二十天潰爛。潰口排出淡白稀薄、不臭,瘡口凹陷且呈空殼狀,一般身體不發熱或者有輕微虛熱。治療宜滋陰利濕,同時清虛熱,可使用滋陰除濕湯。如果是肺虛,可以加入沙參和麥冬;如果是脾虛,可以加入龜板和鱉甲。潰爛後治療宜補益氣血,可使用八珍湯。

根據《外科大成.鸛口疽》的記載,鸛口疽指的是在尾骨高骨尖處發生的疾病,又稱銳疽。《靈樞》中提到,這種疾病在尾部初起如魚肫,長時間後變成鸛嘴狀,是由於督脈有濕痰流結所致。這種疾病在早晚溫差大,夜晚重症,白天輕微,潰瘍可以排出稀膿或鮮血,年輕人更容易患上,而老弱則難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