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東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東醫之淵源與發展

「東醫」一詞,乃朝鮮、越南等國對中醫之稱謂,其根源可追溯至千餘年前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醫學交流。中醫學早在漢唐時期便經由使節、僧侶及商旅傳入朝鮮半島與越南,並與當地傳統醫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之醫學體系。17世紀初,朝鮮醫家許浚編纂《東醫寶鑑》,集結中醫理論與朝鮮本土醫療經驗,成為東醫發展之重要里程碑。此書不僅引用《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更結合朝鮮地理環境與人群体質特點,體現「因地制醫」之思想。

理論體系與中醫之關聯

東醫理論核心承襲中醫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之說,強調「天人相應」與「辨證論治」。其診法亦遵循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尤重脈診與舌診。在藥物應用上,東醫沿用中藥材之性味歸經理論,如人參、當歸、黃芪等補益藥材之運用,與中醫藥理高度一致。然東醫亦發展出獨特用藥經驗,如朝鮮醫家對當地草藥「桔梗」、「沙參」之特殊炮製法,反映「本土化」之調適。

臨床特色與發展現狀

東醫在治療風疾(如關節痛症)與脾胃病方面積累獨到經驗,其針灸技法融合中醫傳統手法與朝鮮「四象針法」,依體質分類施治。越南東醫則受熱帶氣候影響,發展出清熱解毒療法,對濕熱病症有特殊療效。當代朝鮮與越南均設有東醫研究機構,如平壤東醫大學與河內東醫研究院,持續進行傳統醫學現代化研究,包括藥材有效成分分析與針灸機制探討。

典籍與學術傳承

除《東醫寶鑑》外,朝鮮尚有《醫方類聚》、《鄉藥集成方》等典籍,越南則有《懶翁心領》等東醫著作,均展現以中醫理論為本、融合地方經驗之特色。這些文獻不僅保存大量中醫古籍佚文,更記錄獨特方劑如「朝鮮紅參製劑」與越南「南部排毒湯」,豐富傳統醫學寶庫。今日東醫教育仍重視經典研讀,其課程設置可見《傷寒論》與《東醫寶鑑》並列為必修教材,反映學術淵源之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