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缺盆潰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缺盆潰爛是指鎖骨上部凹陷處破潰的症狀。古醫籍中記載了多種相似的名稱,如"缺盆疳"、"鎖骨疽"、"蠹疽"、"馬刀瘰癧"等。由於缺盆處的氣血循環不通,因此瘡口往往纏綿不斂。馬刀瘰癧的治療可以參考頸側結核的方法。

常見證候

  1. 濕熱積聚缺盆潰爛:瘡口腐爛,呈鮮紅色,大小不一,膿液厚稠,逐漸變稀。瘡肉難以脫落,瘡口癒合較遲。患者整體上可能出現寒熱症狀,肌肉拘緊不舒服,胃腹脹悶,食慾減少,尿液量少且澀痛,舌苔呈黃色,脈搏緊數。

  2. 氣血虧虛缺盆潰爛:瘡口只流出血水,呈惡臭,周圍硬結難消,瘡口逐漸擴大,不平整,形狀如同岩石。此時患者會感到劇烈的疼痛,瘡口可能噴射出血液。夜間無法安寧入睡,胸悶煩躁,面色蒼白,體重減輕,舌質淡白、苔薄,脈搏細弱。最終可能導致氣竭而無法挽救。

鑒別分析

濕熱積聚缺盆潰爛和氣血虧虛缺盆潰爛:這兩種證候的病因和臨床症狀不同,很容易進行鑒別。濕熱積聚缺盆潰爛主要是因為胃和三焦積熱,熱氣和濕氣聚集在瘡口附近,造成營衛不和,經絡堵塞,氣血凝滯。治療應該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濕消腫,可以使用活命飲加入車前子和六一散;如果有大量膿液不暢可以加透膿散,如果膿液排出過多,則應該補益氣血,可以使用八珍湯。外用治療方面,如果有大量膿液可以使用五五丹,如果膿液較少則使用九一丹,膿液排盡後使用生肌散,並外貼生肌玉紅膏。

氣血虧虛缺盆潰爛主要是因為身體患有重症疾病,造成氣血耗損,導致虛弱。治療上應該補養氣血,可以使用歸脾湯或香貝養營湯,並配合小金丹和醒消丸。外用治療方面,可以在瘡口上方撒海浮散,並外貼生肌玉紅膏。

文獻引述

《外科大成.胸部》曾記載:"缺盆疽即生於缺盆凹陷之中,又稱鎖骨疽...。如果此症治療不當,則會潰爛無法復原,因此又稱為蠹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