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頸間生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頸間生瘡,是指發生於頸部的癰腫。

頸部位於人體前面,是人體重要的部位,頸部生瘡會影響到人體的正常活動,因此需要及時治療。

頸間生瘡有肝胃積熱、肺胃火毒、肝鬱血凝、肝鬱痰凝等多種證型,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

肝胃積熱頸間生瘡多由外感風溫之邪挾痰濁阻於少陽絡脈所致,症見頸部兩側結塊,形如雞卵,微紅,漫腫堅硬,焮熱疼痛,寒熱交作,苔黃膩,脈滑數。

肺胃火毒頸間生瘡多由溫邪化熱火毒循經上壅,故起於結喉,症見紅腫繞喉,根腳散漫,堅硬灼熱疼痛,壯熱口渴,苔黃膩質紅,脈弦滑數。

肝鬱血凝頸間生瘡多因肝氣鬱結,氣血凝滯經絡所致,症見頸項兩旁(或左、或右),結塊如桃李,或如雞卵,逐漸增大,堅硬如石,皮色不變,牽筋疼痛,並無焮熱,難消難潰,既潰難斂。

肝鬱痰凝頸間生瘡多因憂思恚怒,氣鬱血逆,挾痰火凝結於少陽、陽明二經所致,症見初起於頸部或耳之前後,生一腫核,形如栗子,頂突根深,按之不硬,推之不動,皮色不變,不熱,不痛。經過半載一年,腫塊逐漸長大,隱隱作痛,局部出現紫色斑點,不久即趨潰爛,潰破後只流血水,其味臭穢,雖腐潰而堅硬不消,相反愈腫愈堅,瘡口漸大,凹凸不平,形如岩石,或瘡口出血如噴射狀。此時疼痛徹心引腦,夜不安寐,胸悶煩躁,面色無華,形體瘦削,重則漸致氣血衰竭。

頸間生瘡的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的證型,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肝胃積熱頸間生瘡的治療方法,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可用銀翹散,或牛蒡解肌湯

肺胃火毒頸間生瘡的治療方法,以散風清熱、瀉火解毒為主,可用普濟消毒飲加大黃,若氣喘痰壅發厥,可加鮮竹瀝,蘿蔔汁等清化痰火。

肝鬱血凝頸間生瘡的治療方法,以舒肝解鬱、行瘀散結為主,可用舒肝潰堅湯。

肝鬱痰凝頸間生瘡的治療方法,以清肝解鬱、化痰消堅為主,可用消遙散加丹皮、山梔、海藻、昆布。

頸間生瘡的治療,除了內服藥物之外,還可以配合外用藥膏,以促進炎症消退,加速傷口癒合。

頸間生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因此一旦發現,應該及早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