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蛔蟲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兒蛔蟲症概述

小兒蛔蟲症是指蛔蟲在腸道內寄生所引起的疾患。在古典醫籍中,對小兒蛔蟲症的命名有多種,最早見於《素問·咳論篇》稱「長蟲」,《靈樞·厥病論篇》稱「蛟蚘」,《傷寒論·厥陰病脈證並治篇》稱「蛔」,《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稱「蛔蟲」。這些不同的稱呼說明瞭古代醫家很早就對蛔蟲症有了認識。

常見症狀

小兒蛔蟲症的常見症狀包括:

  • 蛔蟲擾動腸道:腹痛、口吐涎沫、精神萎靡、面黃肌瘦、面部白斑、白睛有灰藍色斑點、眼眶色黯、鼻孔發癢、下脣內有顆粒樣小點、舌尖部有紅色乳頭狀小點、易飢貧食、嗜食雜物、磨牙、便祕或便溏、便中帶有蛔蟲、腹脹、覺得肚子裡有硬物。
  • 蛔蟲梗阻腸道:劇烈腹痛、惡心嘔吐、吐出蛔蟲、腹脹、大便不通、腹部摸得到大小不等的條狀物。
  • 蛔蟲穿腸入膽:突然劇烈腹痛、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冷、驚厥。

蛔蟲症的發病原因

小兒蛔蟲症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飲食不潔,生吃未洗淨的瓜果、蔬菜,或未煮熟的食物中攜帶蛔蟲卵。《雜病證治準繩·蟲篇》中指出,食用瓜果和畜獸內臟留下的蟲子會引發蛔蟲症。特別是在春夏氣候溫暖、濕度適宜的季節,蛔蟲卵易於成熟,感染機會較多。

蛔蟲症的鑒別分析

蛔蟲症是兒科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景嶽全書·諸蟲篇》指出,蛔蟲病往往是因小兒體質柔弱所引起。脾胃虛弱、臟氣弱、行化遲滯會導致蛔蟲寄生的發生。

蛔蟲擾動腸道的鑒別要點包括:

  1. 腹痛:蛔蟲寄生在小腸,蟲動會引起腹痛,一般疼痛不重,位置在臍或下脘周圍,疼痛無定時,反復發作,持續時間不定,腹痛伴有流涎,疼痛停止後可恢復正常的飲食和活動。
  2. 腹痛呈遊走性,觸之有索狀物,喜人揉按,聚散無常。
  3. 面部可見白斑,多見於前額和兩腮頰,形狀不規則,邊緣整齊,中間呈淡白色似斑癬,背光時較明顯,皮膚表面略粗糙,但無痛癢感。
  4. 眼白睛可見灰藍色斑點,大小形狀不一,少者1至2個,多可達6至7個,不突出於鞏膜表面。
  5. 下脣粘膜有突出於皮膚表面的小顆粒,位置在下脣內部中間偏根處,周圍微有紅暈。
  6. 舌邊緣及舌尖有乳頭狀紅點。

以上資料整理自醫學文獻,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