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痞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兒痞塊的特徵及鑒別分析

小兒痞塊是指在脅下可按到的腫塊,局部有時會有疼痛感。在古代的醫籍中常稱之為"癖積",也有稱之為"癖疾"。一般人多稱之為"痞塊"或"痞積"。痞塊是小兒脾胃功能失調的症狀之一,與小兒的疳積及成人的癥瘕相似。本文專門描述了小兒痞塊的特點,其他類似的腫塊症狀可參考相關條目。

常見的痞塊證候及鑒別分析

  • 脾胃氣虛痞塊:脅下痞塊一開始是柔軟的,逐漸增大變硬,有時會出現疼痛感。患者食量減少,大便溏薄,或者消化不良,臉色蒼白或青黃,舌頭呈淡胖狀,舌苔白滑,脈搏沉弱。

  • 脾胃陰虛痞塊:脅下痞塊時會感到疼痛,尤其在午後出現潮熱感,面頰紅赤,手足心熱,煩躁易怒,食慾不振,體型消瘦,大便乾燥且尿黃,舌頭呈紅色,舌苔少,脈搏細數有力。

  • 瘧疾引起的痞塊:患者會出現寒熱往來,嘔吐黃水,頭暈身倦,臉色黃腫,脅下有痞塊,舌頭呈胖嫩狀,尖邊呈紅絳色,舌苔呈黃色而薄膩,脈搏有力又滑且數。

各種痞塊的鑒別要點及治療方法

  • 脾胃氣虛痞塊與脾胃陰虛痞塊:這兩者都屬於虛實兩傾的情況,痞塊漸漸形成。但脾胃氣虛痞塊是由氣虛引起的,通常是由於食用過多寒涼食物,傷害了脾胃的中氣,導致水濕無法運化,形成了痰濕的積聚。而脾胃陰虛痞塊則是由陰虛引起的,通常是由於熱病損傷了陰精,陰津被熱邪灼傷,聚集而不散。鑒別上的要點是,脾胃氣虛痞塊表現為氣虛的狀況,例如食量減少,體力疲憊,手足冰冷,舌頭呈胖胖的淡色,脈搏沉弱;脾胃陰虛痞塊表現為陰虛內熱的症狀,例如手足心熱,面部紅赤,皮膚乾燥,舌頭呈紅色且舌苔很少,脈搏細數。因此在治療上,對於脾胃氣虛痞塊,應該選擇補脾養胃,去濕消痞的方劑,如異功散加味;對於脾胃陰虛痞塊,應該選擇滋養脾胃,消痞軟堅的方劑,如沙參麥冬湯加炙鱉甲、丹參、牡蠣等。

  • 瘧疾引起的痞塊:由於水濕停滯,三焦的氣機運化不暢,引起水濕和氣血的結聚。《幼幼集成》提到:"腫塊是由血液包裹著水而形成的,腅旁時常感到痛,出現時發潮熱,或者寒熱往來,類似瘧疾的症狀,因此瘧疾患者常有這樣的症狀。"鑒別上的要點是,瘧疾引起的痞塊表現為寒熱往來,嘔吐黃水,頭暈腹脹,脈搏有力而又滑且數。治療上,如果身體虛弱,應該選擇消癖丸來補脾胃、行氣化瘀;如果體力較強,則應該選用赭石挨癖丸來軟堅消癖、行氣化瘀。

總的來說,小兒痞塊的患者以虛證居多,所以在治療上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選擇適當的方劑。古代的治療方法經常使用巴豆、硝、黃等藥物來瀉下痞積,這種方法並不是通常的處理方式。在體力較弱的情況下,可以短期內使用這些方法,但如果使用過分的攻擊力量,則可能傷害到脾胃的陽氣,陽虛氣跌的情況就難以調治了。痞塊的形成大多與飲食有關,所以應該調和脾胃功能,幫助消除痞塊,可以選用行氣化瘀的藥物來達到這一目的,也可以使用紅花膏來活血化瘀、軟化堅硬的痞塊。

參考文獻:

  • 《外治祕要.卷十二》
  • 《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癖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