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疳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疳積是指小兒形體羸瘦、毛髮乾枯、頭大頸細、腹脹肚大、大便不調的症狀。《古今醫鑒》中說:"疳積是指飲食中過量攝取肥甘食物所致的病症。在古代醫籍中有脾疳、心疳、肺疳、胃疳、肝疳等不同的名稱,而現在通常統稱為疳積。

常見證候包括脾胃損傷疳積和病後失調疳積。脾胃損傷疳積的症狀有面色黃白無華、形體羸瘦、毛髮乾枯、精神不振、飲食懶進、腹脹肚大、食後嘔吐、手足心熱、焦急易哭、心煩口渴、夜眠不寧、大便溏瀉或便祕、小便黃濁或如米泔、舌苔濁膩、脈象濡細而滑或兼數,指紋淡滯。病後失調疳積的症狀有面色萎黃、形容憔悴、毛髮枯槁、精神萎靡、食慾不振、食物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四肢不溫、睡眠不安、眼睛凸出、時常啼哭但聲音微弱、脣舌色淡、脈細無力、指紋顏色淡。

鑒別分析脾胃損傷疳積和病後失調疳積,雖然都屬於疳積,但病因和病機不同,虛實表現也不同。脾胃損傷疳積的主要原因是飲食失節或暴飲暴食,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受損。脾胃是身體的倉稟之官,負責運化水榖,以供給身體所需的營養,如過量攝取肥甘或生冷食物,會損傷脾胃,使其運化功能失調,導致身體無法獲得充足的營養,出現面色黃瘦、毛髮乾枯等症狀。病後失調疳積則多因為病後康復期間未能適當調養或因長期吐瀉或過量用藥導致氣虛陰傷,津液枯竭,脾胃虛弱而無法提供充足養分,出現面色萎黃、形容憔悴、羸瘦如柴等症狀。這兩種情況下,都屬於虛證,但脾胃損傷疳積還帶有一定的實證,由於積滯久化,形成熱證,熱病津液受損,脾失濕運,所以會出現手足心熱、心煩口渴、腹脹硬拒按壓、舌苔黃膩、小便混濁或如米泔等證候。病後失調疳積則是純粹的虛證,由於脾胃虛弱,飲食無法為肌膚提供養分,氣液逐漸消耗,從而導致氣陰兩傷,失去了潤養身體的能力,所以會出現精神萎靡、四肢不溫、合目突出、毛髮乾枯等症狀。在治療時要根據個體體質和具體情況進行補虛或消積,如在初期實證明顯時,可以使用消疳理脾湯來治療;對於積滯化熱的情況,則可以使用香連導滯湯;對於虛實兼見的情況,可以使用肥兒丸。病後失調的情況下,主要以扶脾養胃為主,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來治療,或以人參啟脾丸來健脾理氣、消疳。總之,疳積的症狀多種多樣,但其主要病機是脾胃損傷,運化功能受到影響,無法提供充足的水榖精微養分,導致氣血不足,臟腑肌膚失去滋養,從而出現疳證的症狀。如面目、爪甲青、眼眵淚澀難睜等為肝疳;面紅、目脈絡赤、時時驚煩、口舌生瘡等為心疳;面白、氣逆咳嗽、鼻頰生瘡等為肺疳;面色黑黧、骨瘦如柴、足冷腹痛泄瀉等為腎疳。還有其他形式的疳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