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啼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兒啼哭

小兒啼哭(簡稱兒啼)是指新生兒或嬰兒因多種原因引起的啼哭過頻,多見於半歲以下的乳嬰兒。常見的症狀有《諸病源候論》中的「躽啼」、「夜啼」,《顱囟經》中的「驚啼」,《小兒藥證直訣》中的「胃啼」,《幼幼集成》中的「拗哭」等。小兒啼哭是新生兒的本能反映,他們常以啼哭來表達要求或痛苦。但需排除因喂養不當、護理不善而引起的啼哭。

常見的兒啼症狀有以下幾種:

  1. 脾經虛寒啼哭:夜間啼哭不歇,或曲腰而啼,啼而無淚,哭聲時高時低,聲長不揚。其他症狀包括喜伏臥、臉色青,手腹冷,食少便溏,脣舌淡白,脈象沉細,指紋淡紅沉滯。

  2. 心經積熱啼哭:夜間啼哭,哭聲有力,喜仰臥,見燈光則啼哭愈甚,煩躁,小便短赤,大便祕結,面赤脣紅,舌尖紅,舌苔薄,脈數有力,指紋色紫。

  3. 心虛稟弱啼哭:夜間啼哭,哭聲無力,低沉而細,伴虛煩驚惕不安,消瘦,低熱,舌淡紅或櫻紅,舌尖紅少苔或無苔,脈虛數,指紋淡紅。

  4. 受驚恐懼啼哭:夜間啼哭,多淚,睡中驚惕易醒,振動不寧,忽而啼叫,口出白沫,脣與面色乍青乍白,緊偎母懷,大便青綠色,舌苔多無明顯異常,脈象夜間可現弦急而數,指紋青紫。

  5. 傷乳積滯啼哭:哭聲嘹亮,時哭時止,腹痛拒按,嘔吐乳片,不欲吮乳,大便或祕或瀉下酸臭不化之乳食,舌質淡紅,苔白厚,指紋紫滯。

這些啼哭的原因有很多,輕重不一,有些情況下可能是嚴重疾病的早期反映。臨床上若遇到難以鑒別的情況,可試服蟬花散或甘麥大棗湯。根據不同的原因,治療方法也不同,其中包括溫脾散寒治療脾經虛寒啼哭,導赤散清心治療心經積熱啼哭,安神丸養血寧神治療心虛稟弱啼哭等。

以上資料摘自文獻《儒門事親.小兒悲哭不止》,該文獻提到了胎驚夜啼和小兒啼哭的治療方法。此外,《幼科釋謎》中指出,對於小兒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