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鵝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兒鵝口

小兒鵝口是兒科常見的口腔疾患,常見於初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和體質虛弱久病的嬰幼兒。患兒口腔及舌上布滿白斑,形狀像鵝口,因此被稱為鵝口瘡或俗稱"雪口"。

常見症狀

  • 心脾積熱鵝口:口腔和舌面擁有多個白色斑點,像積雪一樣,面色紅赤,脣紅口臭,流涎,煩躁不安,哭鬧不寧,大便便祕,小便短而呈紅色,舌質紅,苔白膩,指紋呈紫色滯。

  • 脾腎陰虛鵝口:口腔、兩頰和舌上布滿白色斑點,身體虛弱無力,面色蒼白頰紅,口乾不想喝水,可能有大便溏瀉,舌質淡色,苔薄白,指紋淡紅隱約不明顯。

鑒別分析

心脾積熱鵝口和脾腎陰虛鵝口都是由於火熱上炎引起,但虛實不同。心脾積熱鵝口多由胎兒在母體中受到熱毒之氣,或者因外感溫熱邪氣,熱氣積聚在心脾,舌頭是心的苗子,口是脾的竅,心脾火熱亢盛,沿著足太陰和少陰的經絡上升,灼傷口舌,出現鵝口,屬於實熱的表現。脾腎陰虛的鵝口則是由於小兒先天資源不足,或長期病痛護理不當,導致腎陰和脾津兩方面虛損,體內水分不足以抑制火氣,導致陰虛的火熱上炎,出現鵝口。在臨床上,心脾積熱的鵝口的白屑稍厚且多重疊,形狀像凝固的乳塊,互相黏在一起,不容易清除,擦拭後又再生,白屑周圍有紅暈,顏色較深。如果白斑布滿整個口腔,延伸到鼻腔和喉嚨,堵塞氣道,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吸乳困難。脾腎陰虛的鵝口,口腔中的白屑較薄,顏色也較淡,形狀像霜,周圍的紅暈不明顯,疼痛也較輕微。前者通常伴有口臭和流涎,而後者口臭和流涎較少。心脾積熱表現為熱毒積聚,所以還出現臉紅脣紅,或者哭鬧不安、煩躁不安,大便便祕。而脾腎陰虛是無根之火,虛火上升,所以看到兩頰發紅,面色蒼白,體弱倦怠,大便則容易腹瀉。這種病症的表現在不同病例中的輕重不一,輕微的症狀可使用外治法,取一塊清潔的紗布或棉花,蘸冷開水先擦拭口內的白斑,然後敷上冰硼散,每天3至5次。症狀嚴重的患者需內外兼治。對於心脾積熱型,要清熱瀉火,代表的方劑是清熱瀉脾散。如果大便便祕無法通暢,可以加服沆瀣丹以通下泄熱。對於脾腎陰虛型,治療的重點是滋水制火,引火歸元,代表方劑是六味地黃丸加入肉桂。

參考文獻

以下是一些參考文獻:

  • "備急千金要方.初生出腹第二":對於初生嬰兒出現鵝口,舌頭上有像米粒一樣的白屑;症狀嚴重的話,鼻子裡也會有。這是由於胎兒在母體中受到榖氣影響造成的,或者懷孕期間嗜食糯米導致。治療方法是用髮絲纏繞指頭,在井花水中沾濕,擦拭口內白斑。連續三天這麼做,就能夠脫落;如果沒有改善,可以煮慄茯汁濃縮後,用棉繩擦拭。如果在春夏季節沒有栗子可以使用,可以煮慄木皮,使用井花水法來擦拭。

  • "嬰童百問.口瘡.鵝口.重顎":"巢氏雲:鵝口的特徵是,初生嬰兒的口腔裡充滿白色的斑點,像鵝嘴一樣,所以稱為鵝口。這是由於胎兒熱氣和心脾最旺盛,灼傷口腔所引起的。葛氏使用髮絲纏繞在手指頭上,沾上井花水來擦拭口腔。睡覺時用黃丹煅熱使火氣蒸發,塗抹在舌頭上。"

  • "外科正宗.鵝口瘡":"鵝口瘡是由於心脾兩經的胎兒熱氣上升,導致口腔充斥白色斑點;在嚴重的情況下,會在咽喉腫脹,導致吮乳困難,並引發啼哭。用一條青色紗布包裹在手指頭上,沾上新鮮井水來擦拭白色的胎垢,以清潔為主,重手出血也無妨,再塗抹冰硼散,內服涼膈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