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囟門不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囟門不合,又稱"囟開不合"、"囟解"、"解顱",是指嬰兒囟門到一定年齡,囟門應該合攏而未合攏,頭縫開裂,使得囟門較正常爲大。足月分娩的新生兒,前囟的斜徑約25釐米。正常嬰兒的顱骨縫,大多在出生後六個月開始骨化,後囟在二至四個月關閉,前囟在一歲至一歲半時關閉,如果延遲關閉,則屬於本症。

常見證候:

腎虛髓弱囟門不合:前囟寬大,顱縫裂開,額頭青筋暴露,面色白,神情遲鈍,甚者頭顱逐漸胖大白亮(二、三歲幼兒頭大如八、九歲時),體瘦頸細項軟,其頭偏倒,並常見眼珠下垂,白睛特別顯露,目無神彩,舌質淡白,脈象沉細無力,指紋淡滯;若因病後髓熱而至囟門不合,則可兼見手足心熱,煩躁不安,口乾舌紅,脈細數,指紋紫滯。

脾虛失調囟門不合:前囟寬大,邊緣軟化,顱骨縫增寬,頭呈方形,面色萎黃,納呆乏力,形體消瘦,肌肉鬆弛,頭髮乾枯束,夜間汗多,體重不增或漸減,以及語遲、夜盲,舌質淡紅,脈細弱無力,指紋淡。

鑑別分析:

嬰兒囟門不合,一般都見有頭大異常,頭皮光急,青筋暴露,形體消瘦,智力遲鈍等症。然腎虛髓弱的囟門不合,多因先天胎賦不足。《幼幼集成·卷四》謂:“解顱者……是由賜氣不足,先天腎元大虧。腎主腦髓,腎虧則腦髓不足,故顱爲之開解。”故生後,囟門過期不合,反而逐漸加寬開解,頭顱明顯增大,以致頭皮光急,青筋暴露,眼楞緊小,目珠下垂呈日落狀,白多黑少;由於腎陽不振,濁陰不降,飲邪上犯於腦,以致胃氣逆上,故常兼見嘔吐。也有因病後腎虛,水不勝火,火氣上蒸,其髓則熱,髓熱而解,故囟門應合不合,或合又復開解,逐漸膨大而成此症,常有陰虛火旺之兼症。治則總以補腎益髓爲要。然因先天胎稟不足者,法當兼以溫陽,常用補腎地黃丸;因病後腎虛髓熱者,法當兼以滋陰,常用河車大造丸;還均可用封囟散攤貼外治。因病在腦髓,猶樹病根,故嬰兒患此,症屬危重。

脾虛失調囟門不合:多因乳食不節,餵養不當,陽光不足,營養失調,或其它疾病導致氣液消耗過度,脾胃功能失調,生化無源,骨骼失養以致囟門不合。誠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所說:“囟門者繫於脾胃”,故臨床見有腹部脹大,青筋暴露,或腹凹如舟,飲食異常等痰積特徵,且頭縫開解之程度較腎虛髓弱之囟門不合爲微。其治療重在調理脾胃,可參照疳症調治。一般二、三歲時,頭縫及前囟可完全關閉。

文獻別錄:

《中醫雜誌》:“解顱病因雖爲先天虧損,但其治非補腎可效,蓋因正由於先天不足,真陽不能溫潤脾土,脾溼不化而生痰;腎主水,腎虛則水泛,脾虛則不能制水,水久積亦成痰;腎爲氣之根,腎虛則氣無所根,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上犯;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