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囟門下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囟門下陷,即囟陷。《育嬰家秘》說“囟陷者,謂囟門陷下成坑也。”小兒在生後六個月內,前囟微陷,不作病態。若因脾胃虛弱,飲食減少,形瘦皮薄,囟門露見者,也非囟陷。若因胎稟不足或久瀉慢驚之後,囟門下陷顯著,甚至如坑者,則為囟陷。如枕部同時下陷則謂之枕陷,其症尤為嚴重。
【常見證候】
脾腎陽虛腦髓失充囟陷:小兒囟門顯著下陷,或如坑狀。面色萎黃,神少氣短,形體羸弱,不思飲食,四肢逆冷,或兼便溏,舌淡質白,脈沉緩無力,指紋淡滯。
氣液耗損真氣下陷囟陷:囟門下陷,甚則如坑,瀉痢暴作,或久瀉不癒,身熱尿頻,渴飲水漿,目眶凹陷,形體乾瘦,舌紅無津,脈細數沉伏,指紋紫滯。
【鑒別分析】
脾腎陽虛腦髓失充囟陷:多見於先天胎稟腎陽虛弱,或病久傷陽,或過用寒涼攻伐之患兒,以致脾腎陽虛腦髓失充,除見囟門低陷外,並見面色白,神氣慘淡,氣短,食少便溏,四肢不溫,甚至枕部也見下陷,舌質淡白,脈沉緩無力,指紋淡滯等陽虛之證。治宜培元固腎,溫陽益髓,方用固真湯,並用烏附膏外敷囟門陷處。
氣液耗損真氣下陷囟陷:多見於病久陰傷,或暴瀉傷及氣血津液的患兒,誠如《育嬰家秘》所說:“大病之後,津液不足,真氣下陷成坑窟。”故並見有目眶凹陷,皮膚乾燥灼熱,舌紅無津,指紅紫滯等症狀。宜急扶元氣,舉陷救津,可選用調元湯加升麻。
【文獻別錄】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又有囟陷者,或因瀉痢,或小便頻數,或曾服清藥以利小便,或本怯氣弱,或別病纏綿,皆使臟虛而不能上榮於囟,故令囟陷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