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慢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慢驚,又稱“慢驚風”,是以抽搐[1]無力、抽動緩慢或小抽動為特徵。本證是區別於陽熱實證的急驚風[2]而言。慢驚風之名始創於宋代錢乙[3]小兒藥證直訣》,後世醫[4]家亦多有論述。本症多發於大吐大瀉熱病之後,因津液[5]受傷,脾胃虛損,土虛木旺[6],肝失所養,虛風內動而致。若久吐久瀉,脾胃大傷,中土虛弱,進而導致脾腎陽衰,成為危重之慢脾風症。本症病變主要在脾、腎、肝三臟。

【常見證候】

腎陰虛慢驚:抽搦無力,時抽時止,或手足顫動,身有低熱形體消瘦,面色潮紅,或虛煩不眠,手足心熱舌紅少苔,唇乾舌燥,脈弦細數。

胃陽虛慢驚:時作抽搐,或目睛上視,嗜睡露睛,或昏睡不醒,面色萎黃,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象沉弱。

脾腎陽虛慢驚:搖動瘛瘲,手足蠕動,精神萎弱,昏睡不醒,面色晦暗,囟陷冷汗,四肢厥冷,大便清稀,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脈沉微弱。

【鑒別分析】

肝腎陰虛慢驚:因急驚不癒轉為慢驚,或熱病之後陰液耗傷,陰虛血少。陰傷則血不榮筋,液少則脈絡滯澀;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血虧虛則筋脈拘急虛風內動而作慢驚。除手足顫動,抽搦無力外,兼有手足心熱,唇乾舌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等。治宜育陰潛陽柔肝息風,方用大定風珠

脾胃陽虛慢驚:多因大吐大瀉,或峻藥攻伐太過,或過用寒涼,傷及脾陽,或稟賦不足,脾胃素虛,營養失調致使中陽不足脾胃虛弱脾虛則肝旺,土弱則木侮,致使肝風內動。證見時作抽搐,面色萎黃,嗜睡露睛,四肢不溫,脈沉弱。治宜溫中散寒,健脾緩肝,方用緩肝理脾湯

脾腎陽衰慢驚:又稱“慢脾風”。由於大病久病之後,或長期吐瀉,脾胃受傷,陽氣受損,脾陽虛進而損及腎陽,以致腎陽衰竭。證見手足蠕動,呼吸微弱,四肢厥逆,囟陷冷汗,脈沉微弱。證屬陽氣衰微,應以溫補脾腎益氣防脫,方用固真湯

【文獻別錄】

《小兒藥證真訣.慢驚》:"因病後或吐瀉,脾胃虛損,遍身冷,口鼻氣出亦冷,手足時瘛瘲,昏睡露睛,此無陽也。"

幼科釋謎.慢驚風》:"虞搏曰:慢驚者,因吐瀉日久,中氣大虛而得。蓋脾虛則生風,風盛則筋急

《福幼篇》:"慢驚之症,緣於小兒吐瀉得之為多,或久瘧久痢,或痘後疹後,或因風寒飲積滯,過用攻伐傷脾,或稟賦本虛,或誤服涼藥,或因急驚而用藥攻降太甚,或失於調理,皆可致此症也。"

溫病條辨下焦篇》:"熱邪久羈,汲爍真陰,或因誤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瘲,脈氣虛弱,舌絳少苔,時時欲脫者,大定風珠主之。"

臨證指南醫案.驚》:"總因

參考資訊


  1. 抽搐_百度百科

  2. 急驚風 - A+醫學百科

  3. 錢乙:人物簡介,主要經歷,著作,學術內容,臨床套用,軼事典故,人物評價,後世影響,_中文百科全書

  4. 世医_百度百科

  5. 津液(中医对人体内液体的总称)_百度百科

  6. 五行生克关系?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