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慢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慢驚,又稱為慢驚風,是一種以抽搐無力、抽動緩慢或小抽動為特徵的症狀。這種症狀與陽熱實證的急驚風不同。慢驚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宋代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中,後來的醫家也有關於這個症狀的討論。慢驚多發生在嘔吐或熱病之後,因為津液受傷,脾胃虛損,陰虛陽盛,肝失所養,虛風內動而引起。如果長期嘔吐或腹瀉,脾胃受傷嚴重,土虛木旺,脾腎陽氣衰竭,就會出現危重的慢驚症狀。慢驚主要影響脾、腎、肝三個臟器。

常見的慢驚證候有:

  1. 肝腎陰虛慢驚:抽搐無力,時抽時止,或手足顫動,身體有低熱,體重減輕,面色潮紅,或有虛煩不眠,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脣乾口乾,脈弦細數。

  2. 脾胃陽虛慢驚:抽搐有時,或注視空中,嗜睡露出眼睛,或昏睡不醒,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脈沉弱。

  3. 脾腎陽虛慢驚:顫動痙攣,手足蠕動,精神萎靡,昏睡不醒,面色暗沉,頭頂凹陷出汗,四肢冰冷,大便稀薄,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脈沉弱。

鑒別分析:

  1. 肝腎陰虛慢驚:由於急驚未能痊癒而轉為慢驚,或者是因為熱病導致陰液耗損,陰虛血少。陰虛會導致血液無法潤澤筋骨,津液減少導致脈絡不暢;腎陰不足會使水液無法滋養木,肝血虧虛導致筋脈痠緊,虛風內動引發慢驚。除了手足顫動、抽搐無力之外,還有手足心熱、脣乾口乾、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等症狀。治療應該以滋養陰液、潛養陽氣、柔肝息風為主,方劑可使用大定風珠。

  2. 脾胃陽虛慢驚:多由於大量嘔吐或腹瀉,或是用藥過量或寒涼傷害脾陽,或是先天脾胃素虛,營養失調導致中陽不足,脾胃功能虛弱,脾虛則肝旺,土虛則木侮,引發肝風內動。病症表現為抽搐不定,面色蒼憔,嗜睡露出眼睛,四肢冰冷,脈搏弱。治療應以暖中散寒、健脾緩肝為主,方劑可使用緩肝理脾湯。

  3. 脾腎陽衰慢驚,也稱為慢脾風:這種症狀通常是在大病或長期病後出現,或是長期嘔吐腹瀉,脾胃受損,陽氣受損,脾陽虛弱進而影響腎陽,導致腎陽衰竭。病症表現為手足蠕動,呼吸微弱,四肢冰冷,頭頂凹陷出汗,脈搏微弱。這是陽氣衰弱的表現,治療應該以溫補脾腎、增強氣血、防止脫氣為主,方劑可以使用固真湯。

參考文獻:

  • 《小兒藥證真訣.慢驚》:"因病後或吐瀉,脾胃虛損,遍身冷,口鼻氣出亦冷,手足時瘛瘲,昏睡露眼睛,這是沒有陽氣的症狀。"

  • 《幼科釋謎.慢驚風》:"虞搏說:慢驚多因持續的吐瀉導致中氣嚴重虛弱。脾虛使風生成,風盛使筋骨痠緊。

  • 《福幼篇》:"慢驚的症狀很多,常見的有小兒嘔吐引起的,或是長期瘧疾或痢疾,或是痘疹後,或是因風寒飲食積滯,或是過度使用攻伐性藥物,或是先天本就虛弱,或是服用涼性藥物誤用,或是因為急性驚恐而使用過量藥物,或是疏於調理,這些都可能引發慢驚症狀。"

  • 《溫病條辨.下焦篇》:"熱邪久滯,耗損真陰,或是因為誤治表證,或是因為過度攻伐,使神經疲乏,脈搏虛弱,舌紅少苔,時時有脫氣的症狀,這時應該使用大定風珠。"

  • 《臨證指南醫案.驚》:"這種症狀主要是因為久病不癒或是大量的吐瀉導致氣虛嚴重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