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急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急驚的定義及症狀

急驚(又稱“急驚風”、“驚厥”或俗稱“抽風”)是一種症狀,它在宋朝的《太平聖惠方》中首次被記錄下來。在中醫理論中,根據《小兒藥證直訣》的分類,急驚可以分為急驚和慢驚兩種證候。急驚主要表現為陽熱實證,慢驚主要表現為虛證或虛實兼見。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急驚有可能轉變為慢驚。

急驚的症狀包括搐(肘臂伸縮)、搦(十指開合)、掣(肩頭相撲)、顫(手足動搖)、反(向後仰)、引(手若開弓)、竄(兩目上翻)和視(直視目不轉睛)。這些症狀被稱為“驚風八候”,是對急驚症狀的概括。

常見的急驚證候及鑒別分析

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和體徵,急驚可以分為外感驚風、暑熱驚風、痰熱驚風、食滯驚風和驚恐驚風。這些證候有不同的原因和處理方法。

  • 外感驚風:是由於小兒肌膚薄弱,容易感受外邪,外邪入侵體內後轉化為熱邪,導致陽盛痰熱聚集於肺胃,極度鬱結化火,火盛就會動風而引起急驚。這種情況下,患兒發病迅速,表現為抽搐劇烈,並伴有發熱、無汗、頭痛、咳嗽、流涕、咽喉發紅、煩躁不安等症狀。舌苔呈白色,脈搏浮數。治療方法是疏風清熱,化痰熄風,可以使用清熱鎮驚湯或者牛黃千金散等方劑。

  • 暑熱驚風:這種情況下,由於患兒體內氣陰不足,易受暑熱的侵害,導致氣血燒灼,熱邪陷於厥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