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紫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小兒紫癜是中醫病名,它指的是皮膚出現大小不等的紫點或斑塊,特點是撫之不礙手,按之不褪色。在古代醫籍中,小兒紫癜被歸類為"葡萄疫"和"肌衄"範疇。在初期,小兒紫癜呈現血熱實證的特點,類似陽斑;而在長期反復不癒時,血脈失於固攝,則呈現虛證,類似陰斑。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鼻衄、齒衄,以及耳、目、內臟出血。由於紫癜是一種出血性疾患,臨床上需要與溫熱發斑、小兒丹痧等疾患進行鑒別。

常見證候

  • 陰虛血熱紫癜:特徵包括癜色紫紅或鮮紅,多見於腿脛部,也可能伴隨鼻衄、齒衄、低熱或高熱、夜間盜汗、顴紅脣赤、舌紅少苔,以及脈弦細數。
  • 脾虛血弱紫癜:紫癜多出現在腿脛部,顏色淡紫或青黯成片,伴隨氣短自汗,神疲食少,面色萎黃,舌淡嫩少苔,脈沉細弱。
  • 濕熱風毒紫癜:下肢或臀部出現紫紅或黯紫瘀斑,大小不等,時隱時現,或眼瞼微腫,身體熱,關節腫痛,有時可能伴隨丘疹或成片的紅斑,皮膚可能癢癢,還可能出現腹痛、便血、尿血,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浮滑數。

鑒別分析

陰虛血熱紫癜和脾虛血弱紫癜都屬於虛證。但前者是由於陰虛內熱,熱迫血絡,血液排出到肌膚表面,所以瘀斑呈紫紅色,血液亦多呈鮮紅色;因為熱灼陰傷,所以會出現顴紅脣赤、盜汗、舌紅少苔,以及脈弦細數。後者則是氣虛血弱,脾失統攝,血液不能歸經,外溢到肌膚表面,因此癜斑顏色較淡,可能成片瘀斑呈暗色,或從鼻子出現血跡,牙縫滲出黃色血水,由於氣虛,衛氣無法固攝,所以活動時會出汗,身體感到疲倦無力,脾虛無法運化,所以面色暗黃,食慾減少,舌淡嫩,脈細弱。

濕熱風毒紫癜大多是由於體內滯留濕熱和受到外來風毒侵襲,造成營衛失調,經脈不和,導致血液外溢。在患者身上可以觀察到紫暗色的斑塊,形狀酷似葡萄,大小形態各異,或者瘀斑可以連接成片,時隱時現,或者瘀滯不消退。由於同時存在風濕之邪和肌表損傷,所以患者可能還伴隨身體發熱、眼瞼微腫,身上出現丘疹並且發癢,關節可能會腫痛,氣血瘀滯時可能會出現腹部疼痛,傷及陰絡時可能會出現便血和尿血。

治療陰虛血熱紫癜的方法是涼血清營,滋陰降火,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或育血1號。治療脾虛血弱紫癜的方法是益氣攝血,可以使用歸脾湯或育血2號。如果病情長期無法痊癒,需要補益精血,可以加入龜板、阿膠、鹿角霜等藥物。濕熱風毒紫癜的治療方法是疏風化濕,和血化瘀,可以使用連翹敗毒散加減或疏風化濕和血湯。

根據《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嬰兒部》中的記載,葡萄疫是因為嬰兒感染瘟疫氣而被困在皮膚內而形成的。它表現為大小青紫斑點,類似葡萄,遍佈全身,尤其在腿脛部較多。嚴重情況下,邪毒可能傳達到胃,導致牙齦腐爛,出現臭味和出血,表現類似牙疳,此時紫斑的顏色會變淡,並且長期不癒可能導致體重瘦弱。初期可以服用羚羊角散,長期虛弱者則可以服用胃脾湯,同時用米疳水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