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丹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丹痧】

丹痧是指身上出現鮮紅如塗丹的痧疹。除了出現全身鮮紅痧疹的症狀外,還伴隨著咽喉腫痛和起腐的現象。因此,古人稱其為「爛喉痧」、「爛喉丹痧」、「疫喉痧」、「爛喉痧疹」等。《金匱要略》中有關陽毒病的記載,其症狀與丹痧相似。最早提到丹痧的記載出現在葉天士的「喉痧醫案」中,其中提到:「有一種爛喉痧的證,多見於冬春之際,不分老幼,遍相傳染。病發時會有高燒、煩渴、皮膚出現鮮紅痧疹,咽喉疼痛腫脹……」此後,《喉痧正的》中講到:「痧疹有些是細小的,像沙塵一樣鮮紅……有些則成片狀如雲頭突起,或隱藏在皮膚中間。」在清代以前,「痧」和「疹」被視為同一種病。本文只討論「丹痧」,另有專文講述「疹」。

【常見症狀】

胃丹痧(疫毒侵襲肺):初起時可能出現惡寒和發燒,或是燒得不太高;還有頭痛、咽喉紅腫、咳嗽嘔吐等症狀。繼續發展則會出現高燒、煩熱口渴,咽喉疼痛腫脹,甚至起膿,頸項、胸背、肌腠中可能出現鮮紅痧疹,舌苔薄白或薄黃,舌質紅,脈搏浮且數。

氣營丹痧(疫毒燔灼氣營):此時壯熱雖然有出汗,咽喉出現紅腫膿爛,全身出現鮮紅的痧疹,這些痧疹點點駁駁像朱紅一樣。患者可能會感到煩躁,口渴,或者渴而不想喝水。嚴重時可能出現神志昏迷、譫語,甚至驚厥。舌苔紅黃,或者舌紅絳而乾,或者舌紅上有刺狀,脈搏數或洪數。

陰傷丹痧(肺胃陰傷餘熱):壯熱經過一段時間後已經除去,可能只有午後有些微熱,咽喉腫痛和膿爛的症狀減輕,丹痧逐漸消退,皮膚可能脫屑。此時雖然發病症狀減輕,但餘熱未除,陰液卻已經受損,出現午後低熱,舌紅而乾,脈搏細且數。治療宜以甘寒養陰,清火養血爲主。

【鑒別分析】

疫毒侵襲肺胃丹痧:多由於感染疫癘之邪,通過口鼻或是皮毛侵入肺胃。咽喉是肺胃的門戶,一旦肺胃受邪,火熱會內閉,所以出現惡寒發燒、頭痛嘔吐、咽喉紅腫疼痛甚至膿爛,痧疹隱隱可見,舌苔黃舌紅等症狀。辨證要點為:具有部分表證,咽喉腫痛甚至膿爛,痧疹隱隱可見。治療應以宣透爲主,可選用解肌表散的方法,使邪氣有機會排往外,這也就是《內經》所說的「火鬱發之」。方藥可選用銀翹散或解肌透痧湯;如果咽喉腫痛嚴重,還可使用清咽湯或是玉鑰匙吹喉。

疫毒燔灼氣營丹痧:此時表邪已經解除,但疫毒化為火燒入體內,熱毒危及咽喉,症狀包括壯熱、煩躁、口渴、咽喉紅腫膿爛,舌紅苔黃。治療宜清氣泄熱,可選用清心涼膈散;如果咽喉腫痛膿爛,可以外用錫類散吹喉,去膿生新;如果氣熱亢盛,壯熱煩渴且有大量出汗,營血熱盛且全身布滿痧疹,舌紅絳乾且起有刺狀,需要涼營透氣、清熱涼血,可以選用涼營清氣湯或犀角地黃湯;如果有大便乾結不通的情況,可以加大黃、元明粉通便;如果邪毒攻心,患者神志昏迷不醒,則可以使用局方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來清熱開竅。

肺胃陰傷餘熱丹痧:此時為陰虛帶來餘熱的病情,臨床特點是壯熱已解除,或者只在午後有輕微的熱感,咽喉腫痛和膿爛的症狀減輕,丹痧逐漸消退,皮膚可能脫屑。此時,儘管病情得到緩解,但餘熱未盡,導致陰液耗損,出現午後低熱,舌紅乾,脈細數等陰虛內熱的表現。治療應以甘寒養陰清熱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