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兒麻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麻疹,是指傳染時邪厲毒,以致發熱3-4日後,遍體出現紅色疹點,稍見隆起,捫之礙手,狀如麻粒而言。其中尤以頰粘膜出現麻疹黏膜斑為其特徵。多見於半歲以上的嬰幼兒。古代所謂之“斑”,《小兒藥證直訣》所稱之“疱疹”,《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所稱之“斑疹”,《小兒痘疹方論》所稱之“痘疹”,均包括本症。至元《麻證新書》始定名為麻疹。由於地區不同,江浙一帶,將麻疹稱“痧子”或“瘄子”,華北稱“疹子”或“糠瘡”,華南多稱“麻子”等。

麻疹發病過程,一般經過初熱期、見形期、收沒期三個階段。其險逆證的變化,又多見於見形期,現分別闡述之。

風熱時邪侵襲肺衛(初熱期):發熱,微惡寒,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眼瞼紅赤,兩目怕光,眼淚汪汪,倦怠思睡、唇腮較赤、頰黏膜接近下第一臼齒處,可見針尖大小的灰白點,圍以紅暈之厤疹黏膜斑,小便短黃,舌苔白薄或微黃,脈浮數,指紋紅赤而浮露。

邪毒入裡肺部蘊熱(見形期):壯熱煩渴,咳嗽加劇,煩躁或嗜睡,或伴驚跳,目赤多眵,疹點先從耳後、髮際及頸部出現,漸及額部顏面、胸腹四肢,最後見於手足心;疹色鮮紅或暗紅,稍覺隆起,捫之礙手,舌質紅赤,苔黃膩,或黃燥,脈數或洪數,指紋紫滯。

邪透疹沒肺胃陰傷(收沒期):疹點依次隱沒,發熱漸退,胃納轉佳,精神漸復,約四、五天後皮膚上有糠狀脫屑,留下棕色的斑痕,約1天後才完全消失,舌質紅,苔薄膩,脈虛數,指紋淡滯。

邪毒熾盛閉肺內陷(險逆證):疹出不暢,或暴出即沒,或疹色紫黯,稠稀不均,並見壯熱咳劇,氣急痰鳴,鼻煽胸高,口肩青紫,舌質紅絳,苔薄黃或黃厚,脈浮數或洪數,指紋青紫,可達命關;或疹色紫黑,形成斑塊;或疹點黯淡不紅;或疹點凹陷;或神昏譫語,痙厥抽搐等。

【鑒別分析】

風熱時邪侵襲肺衛、邪毒入裡肺部蘊熱與邪透疹沒肺胃陰傷:三證為麻疹順證、從初熱、見形到收沒的三個階段,為期各約三天。風熱時邪侵襲肺衛的證候,見於麻疹初起,多由感染時毒,邪傷肺衛,除口腔出現麻疹黏膜斑外,尚有一系列衛分症狀,如發熱,微惡寒、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治宜疏風清熟,方用銀翹散,或宣毒發表湯;邪毒入裡肺部蘊熱的證侯,見於麻疹中期,因正邪復爭,內熱熾盛,故見壯熱、煩渴、咳劇、並開始由上而下,由陽面至陽面出現皮疹,疹色先鮮紅後暗紅,顆粒細而均勻,先稀後密,舌質紅赤,苔黃,脈洪數,指紋紫滯等氣分實熱之症。治宜清熱解毒,疏風透疹;方用清解透表湯;邪透疹沒肺胃陰傷的證候,見於麻疹末期,因疹毒已透發,故疹點依次隱沒,發熱漸退,胃納轉佳,精神漸復,是為邪退正復之象